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三颂(三頌)
诗经中的《鲁颂》《周颂》《商颂》,合称三颂。其中多为贵族祭祀、祈福之乐章。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四》:“但不知 孔子 之所讚叹忘肉, 季札 之所谓如天之无不覆,如地之无不载者,将谓其声音耶?抑因声而想其政治耶?抑声中之词义深美,如所谓《三颂》者耶?”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颐志斋丛书》:“谱其所闕《三颂》之谱,而未别为总谱。”
《漢語大詞典》:国胄(國胄)
帝王或贵族的子弟。 晋 潘岳 《闲居赋》:“右延国胄,左纳良逸。”晋书·慕容廆载记:“ 平原 刘讚 儒学该通,引为东庠祭酒,其世子 皝 率国胄束脩受业焉。”旧唐书·太宗纪下:“詔以 左丘明 ……等二十一人,代用其书,垂於国胄,自今有事於太学,并命配享 宣尼 庙堂。”
《國語辭典》:傅母  拼音:fù mǔ
古代负责辅导、保育贵族子女的妇人。犹今之保姆。《喻世明言。卷二四。闹阴司司马貌断狱》:「崔烈讨了傅母的人情,入钱五百万,得为司徒。」
《漢語大詞典》:絺冕
古代贵族用的有绣饰的礼帽。旧唐书·文苑传上·杨炯:“制絺冕以祭社稷也。”
分類:贵族礼帽
《國語辭典》:权家(權家)  拼音:quán jiā
1.有权势的人。《南史。卷二六。袁湛传》:「昂依事劾奏,不惮权家,当时号为正直。」
2.精通兵法的人、兵法家。《文选。曹植。又赠丁仪王粲诗》:「权家虽爱胜,全国为令名。」
《漢語大詞典》:甲舍
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汉书·胡建传:“ 盖主 怒,使人上书告 建 侵辱长公主,射甲舍门。” 颜师古 注:“甲舍即甲第,公主之宅。”
《國語辭典》:爵士  拼音:jué shì
英国贵族的荣衔。约可分为四种:一为世袭爵士,指贵族长子继承的爵位。二为授与爵士,凡对国家具有卓越贡献者均可获得赐封。三为宗教爵士,如英国主教可受封。四为法律爵士,法学家成为法律贵族议员时,可拥有爵位。
《漢語大詞典》:故姑
蒙古 贵族妇女所戴冠名。 宋 彭大雅 《黑鞑事略》:“其冠,被髮而椎髻,冬帽而夏笠,妇顶故姑。” 徐霆 疏证:“故姑之製,用画木为骨,包以红绢金帛。顶之上,用四五尺长柳枝,或银打成枝,包以青毡,其向上人,则用我朝翠花或五采帛饰之,令其飞动;以下人,则用野鸡毛。”参见“ 固姑 ”。
《國語辭典》:固姑  拼音:gù gū
蒙古贵族妇女特有的礼冠。以铁丝结成,约长三尺,头冠高耸,并饰以红青锦绣或珠玉,华丽繁复,能增添雍容华贵的气势。也作「罟罟」、「故故」。
《漢語大詞典》:弁服
古代贵族的帽子和衣服。随场合而异,有韦弁服、皮弁服、冠弁服、服弁服等。周礼·春官·司服:“凡兵事,韦弁服;胝朝,则皮弁服;凡甸,冠弁服;凡凶事,服弁服。” 清 任大椿 撰有弁服释例,解释周礼仪礼礼记弁服所用之例,分爵弁服、韦弁服、皮弁服、朝弁服、玄端等门,共一百四十余事。
《漢語大詞典》:造冰
古丧礼。自仲春至秋凉,贵族死后,纳冰于盘,置尸床下。礼记·丧大记:“君设大盘,造冰焉;大夫设夷盘,造冰焉。” 郑玄 注:“造,犹内也。” 孔颖达 疏:“造冰焉者,谓造内其冰於盘中也。” 唐 刘同昇 《对不供夷盘判》:“缀几初设,已陈含玉之仪;夷盘不供,何施造冰之礼?”
《漢語大詞典》:隐民(隱民)
(1).古代自附于贵族豪强之家的贫民。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子家子 曰:‘君其许之!政自之出久矣,隐民多取食焉,为之徒者众矣,日入慝作,弗可知也。’” 杜预 注:“隐,约,穷困。” 杨伯峻 注:“即贫民之投靠 季氏 者。”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二编第四章第二节:“ 春秋 时代见于记载的‘隐民’、‘私属徒’、‘宾萌’……‘隐民’和‘私属徒’也是指贵族们的隐蔽户口。虽然他们还不是自由的,但是,他们的身份却不同于奴隶。”
(2).犹隐士。新唐书·杜淹传:“上好用隐民, 苏威 以隐者召,得美官。”参见“ 隐士 ”。
《國語辭典》:隐士(隱士)  拼音:yǐn shì
隐居避世的人。《荀子。正论》:「天下无隐士、无遗善。」《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
《國語辭典》:庭长(庭長)  拼音:tíng zhǎng
地方法院、高等法院、最高法院中分设刑事庭、民事庭等,每庭各置庭长一人,除由兼任院长的法官担任外,馀由其他法官兼任。职权为监督各庭的事务。
《国语辞典》:士户(士户)  拼音:shì hù
贵族或官宦人家。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二折:「孩儿也,你若讨了休书,我拣著那官员士户财主人家,我别替你招了一个。」元。无名氏《符金锭。楔子》:「此处汴梁人烟辏集,士户极多,广有名园花圃。」也作「仕户」。
《漢語大詞典》:家众(家衆)
古代贵族的臣仆人等。《左传·襄公四年》:“ 羿 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 穷 门。”左传·昭公五年:“ 昭子 即位,朝其家众,曰:‘ 竪牛 祸 叔孙氏 ,使乱大从,杀适立庶;又披其邑,将以赦罪,罪莫大焉。必速杀之。’”《东周列国志》第三六回:“ 吕大夫 守住前门, 却大夫 守住后门,我领家众据朝门,以遏救火之人。”
《漢語大詞典》:甲姓
贵族世家。 唐 白居易 《唐河南元府君夫人荥阳郑氏墓志铭》序:“天下有五甲姓, 滎阳 郑氏 居其一。”新唐书·儒学传中·柳冲:“‘郡姓’者,以中国士人差第阀閲为之制,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僕者曰‘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参见“ 四姓 ”。
《國語辭典》:四姓  拼音:sì xìng
1.四个姓氏。我国历代常有以四个豪门贵族合称为「四姓」的现象。如东汉时有樊、郭、阴、马四姓;三国吴有朱、张、顾、陆四姓;晋代有雷、蒋、谷、鲁四姓;唐代有郑、卢、李、崔四姓。
2.南北朝时,以郡望或官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贵族,称为「四姓」。《南史。卷五六。列传。张弘策》:「在郡述制旨礼记正言义,四姓衣冠士子听者常数百人。」《新唐书。卷一九九。儒学列传中。柳冲》:「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佰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
3.印度社会的四种阶级。《长阿含经》卷一三:「世有四姓:刹利、婆罗门、居士、首陀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