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征 → 徵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瑶光(瑤光)  拼音:yáo guāng
星名。摇光的别称,参见「摇光」条。
《漢語大詞典》:瑶光寺
北魏 世宗 ( 宣武帝 )在 洛阳 所建的尼寺。房舍五百余间,妃嫔贵媛,多出家于此。 永安 三年(公元530年), 秀容 部落首领 尒朱兆 攻入 洛阳 ,纵兵大掠,时有骑兵数十入寺淫秽。此后颇有讥讪,语曰:“ 洛阳 男儿急作髻, 瑶光寺 尼夺作婿。”参阅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瑶光寺
《漢語大詞典》:宝图(寶圖)
(1).初学记卷三十引《春秋合诚图》:“ 黄帝 坐 玄扈 洛水 上,与大司马 容光 等临观,凤皇衔图置帝前,帝再拜受图。” 宋均 注:“ 玄扈 ,石室名。”又曰:“ 尧 坐舟中,与太尉 舜 临观,凤皇负图授 尧 。图以赤为柙,长三尺,广八寸,黄玉捡,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璽’五字。”后以“宝图”称象征天命的图箓。 南朝 齐 谢朓 《祀敬亭山春雨》诗:“水府众灵出,石室宝图开。” 唐 褚亮 《雩祀乐章·雍和》诗:“紺筵分彩,宝图吐绚。”
(2).指《河图》《宋史·乐志十三》:“丹凤仪金奏,黄龙负宝图。”参见“ 河图 ”。
(3).皇位;帝业。周书·武帝纪上:“朕祗承宝图,宜遵故实。” 唐 柳宗元 《礼部为文武百僚请听政表》之二:“陛下以聪明睿圣,嗣守宝图。” 宋 王禹偁 《贺册皇太后表》:“﹝皇太后﹞克昌圣嗣,纘服宝图。爰旌十乱之功,乃正万邦之母。”
(4). 唐 武则天 时伪造的瑞石。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尊号:“ 则天垂拱 四年,得瑞石于 洛水 ,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号其石为‘宝图’。于是群臣上尊号,请称‘圣母神皇’。”
《國語辭典》:河图(河圖)  拼音:hé tú
相传伏羲氏见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据其文,以画八卦,称为「河图」。见《书经。顾命》汉。孔安国。传。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我阐河图,陈洛范,秉台衡。」又因河图字呈绿色,故也称为「绿图」。
《漢語大詞典》:神鱼(神魚)
象征吉祥的鱼。《汉书·宣帝纪》:“东济 大河 ,天气清静,神鱼舞 河 。” 三国 魏 曹植 《仙人篇》:“玉樽盈桂酒, 河伯 献神鱼。” 唐 杜甫 《秦州杂诗》之十四:“神鱼今不见,福地语真传。” 仇兆鳌 注:“世传 仇池 穴出神鱼,食之者仙。”
《漢語大詞典》:瑞日
象征吉祥的太阳。 唐 广宣 《早秋降诞日献寿应制》诗之一:“绕殿祥风起,当空瑞日悬。” 宋 杨无咎 《倾杯·上梁帅上元词》词:“瑞日凝暉,东风解冻,峭寒犹浅。” 明 王洪 《瑞象赋》:“瑞日照耀,荣光昭宣。”《群音类选·青莲记·明皇赏花》:“邀欢偶幸红亭上,金宫瑞日初长。”
《漢語大詞典》:分竹
给予作为权力象征的竹使符,谓封官授权。 南朝 宋 颜延之 《家传铭》:“建节 中平 ,分竹 黄初 。”《梁书·萧子显传》:“仁威将军、 吴兴 太守 子显 ,神韵峻举,宗中佳器。分竹未久,奄到丧殞,惻愴于怀。” 唐 无可 《送李使君赴琼州兼五州招讨使》诗:“分竹雄兼使,南方到海行。”
《漢語大詞典》:瑞露
(1).象征吉祥之露;甘露。 南朝 陈 徐陵 《陈文皇帝哀册文》:“东京飞其瑞露,北陆霣其祥星。” 唐 郑畋 《麦穗两歧》诗:“瑞露纵横滴,祥风左右吹。” 元 刘埙 《贺新郎》词:“玉骨冰肌终是别,犹带 孤山 瑞露。”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死忠》:“我只怕 勾践 将 姑苏 来垦,总就有三华瑞露,九转灵丹……也医不活你 吴 邦众子孙。”
(2).酒名。 宋 苏轼 《小圃五咏·地黄》:“融为寒食餳,嚥作瑞露珍。” 王十朋 集注引《纂异记》:“ 田璆 、 邓詔 ,逢二书生,谓曰:‘我有瑞露之酒,酿於百花之中。’” 宋 陆游 《谢郭希吕送石洞酒》诗:“瑞露颇疑名太过,橐泉犹恨韵差低。”自注:“瑞露桂杯酒,得名甚盛。”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瑞露,帅司公厨酒也。”
《漢語大詞典》:房星
(1).星宿名。即房宿。古时以之象征天马。晋书·天文志上:“房四星……亦曰天駟,为天马,主车驾。” 唐 李贺 《马诗》之四:“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王琦 汇解引《瑞应图》:“马为房星之精。”
(2).用以借指马。 明 何景明 《悼马诗》:“渥水千年降,房星一夜隳。”参见“ 房宿 ”。
《漢語大詞典》:房宿
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苍龙七宿之第四宿。有星四颗,即天蝎座的π,ρ,δ,β四星。古时以为主车马,故称之为天驷、房驷。宋史·天文志三:“房宿四星,为明堂,天子布政之官也,亦四辅也。下第一星,上将也;次,次将也;次,次相也;上星,上相也。南二星君位,北二星夫人位。”参见“ 房星 ”、“ 房駟 ”。
《漢語大詞典》:宝器(寶器)
(1).指象征王位的祭器。周礼·春官·天府:“凡国之玉镇大宝器藏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藏之。”左传·庄公二十年:“秋,王及 郑伯 入于 鄔 ,遂入 成周 ,取其宝器而还。”史记·晋世家:“ 曲沃 武公 伐 晋侯 緡 ,灭之,尽以其宝器赂献于 周釐王 。”后汉书·皇甫嵩传:“混齐六合,南面称制,移宝器於将兴,推亡 汉 於已坠。”《七国春秋平话》卷上:“宝器转输於 临淄 ,遗种逃魂於 莒墨 。”
(2).泛指珍贵的器物。史记·龟策列传:“今夫珠玉宝器,虽有所深藏,必见其光,必出其神明,其此之谓乎!”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王 公与朝士共饮酒,举琉璃盌谓 伯仁 曰:‘此盌腹殊空,谓之宝器何邪?’”《敦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无限天人持宝器,瑠璃鉢饭似真珠。”云笈七籤卷一一八:“观前江内往往夜有光从水出……众人瞻之,以为有宝器之物。”
《漢語大詞典》:守器
(1).守护国家的重器。器,指象征君权的器物,如祭器、车服等。左传·成公二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杜预 注:“名,爵号;器,车服。”
(2).指所守护的重器。《左传·昭公十六年》:“ 宣子 有环,其一在 郑 商。 宣子 謁诸 郑伯 , 子产 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
(3).封建时代太子主宗庙之器,因借指太子。南齐书·文惠太子传赞:“二象垂则,三星丽天。树嫡惟长,义匪求贤。方为守器,植命不延。”南史·齐武帝诸子等传论:“守器之重,邦家所冯,观 文惠 之在东储,固已有亏令德,向令负荷斯集,犹当集於祸败。”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然圣人千虑,失於知子,以正万国,轻易元良,废守器之长,立不才之庶。兆乱之萌,於是乎在。”旧唐书·燕王忠传:“且今之守器,素非皇嫡。”
(4).谓保持本来的器质。 三国 魏 嵇康 《四言》诗:“思友山林,抱朴山嵋,守器殉业,不能奋飞。”
《漢語大詞典》:瑞物
象征吉祥之物,如凤凰、麒麟、嘉禾、甘露等。 唐 李白 《明堂赋》:“若乃 高宗 绍兴,祐统锡羡,神休旁臻,瑞物咸荐。”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祥瑞:“﹝ 永平 ﹞四年,麟见 昌州 。 通正 元年,黄龙见 太昌池 。瑞物之出,殆无虚岁。” 明 夏原吉 《麒麟赋》:“瑞物既呈,祥烟斯布。” 清 褚人穫 《坚瓠补集·士人自重》:“山人宜在山林,譬之麒麟,在郊藪则为瑞物,入朝市,亦何异摇尾乞怜之犬耶。”
《國語辭典》:指事  拼音:zhǐ shì
1.六书之一。因无具体形象,故以象徵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汉。许慎 说文解字序:「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也称为「象事」、「处事」。
2.指出事物。南朝梁。钟嵘 诗品序:「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邪?」
《漢語大詞典》:石牛
(1).石雕之牛。古人常列于陵墓前。
(2).石质牛形的灵异之物。古人迷信,以为石牛出现象征祥瑞或预示灾变。汉书·王莽传上:“是岁 广饶侯 刘京 、车骑将军千人 扈云 、大保属 臧鸿 奏符命。 京 言 齐郡 新井、 云 言 巴郡 石牛、 鸿 言 扶风 雍石, 莽 皆迎受。”宋书·五行志四:“ 石虎 末, 洛阳城 西北九里,石牛在青石趺上忽鸣唤,声闻四十里。”
《國語辭典》:西王母  拼音:xī wáng mǔ
神话传说中的女神。原是掌管灾疫和刑罚的怪神,后于流传过程中逐渐女性化与温和化,而成为年老慈祥的女神。相传西王母住在昆崙山的瑶池,园里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也称为「金母」、「瑶池金母」、「王母」、「王母娘娘」。
《漢語大詞典》:房心
二十八宿中房宿和心宿的并称。旧时以房心象征明堂。《淮南子·道应训》:“昔吾见句星在房心之间,地其动乎!” 高诱 注:“句星守房心,则地动也。” 唐 李白 《明堂赋》:“献房心以开凿,瞻少阳而举措。” 王琦 注引史记索隐:“《春秋説题辞》云:‘房心为明堂,天王布政之宫。’” 宋 陆游 《谢明堂赦表》:“乾文仰法于房心,肇称巨典。” 宋 岳珂 《桯史·岁星之祥》:“昔 汤 之元祀,岁星顺行,与日合於房,房心, 宋 亳 分也。”参阅晋书·天文志
《國語辭典》:画象(畫象)  拼音:huà xiàng
1.古代多画人物或故事刻于石上,称为「画象」。也作「画像」。
2.古代在罪人所穿的衣服上画五刑的图象,以示警戒。
《漢語大詞典》:画衣冠(畫衣冠)
传说上古有象刑,即以异常的衣著象征五刑表示惩诫。犯人穿着特殊标志的衣冠代替刑罚,称为“画衣冠”。慎子·逸文:“ 有虞 之诛,以幪巾当墨,以草缨当劓,以菲履当刖,以艾韠当宫,布衣无领当大辟……画衣冠,异章服,谓之戮。上世用戮而民不犯也。” 汉 桓宽 盐铁论·诏圣:“ 唐 虞 画衣冠非阿, 汤武 刻肌肤非故,时世不同,轻重之务异也。”后汉书·酷吏传论:“古者敦庬,善恶易分。至於画衣冠,异服色,而莫之犯。” 明 宋濂 《画原》:“至於辨章服之有制,画衣冠以示警飭……又乌可以废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