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怨谤(怨謗)  拼音:yuàn bàng
埋怨诽谤。《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中之上》:「君炕阳而暴虐,臣畏刑而钳口,则怨谤之气发于歌谣,故有诗妖。」《红楼梦》第五回:「一见了宝玉,都怨谤警幻。」
分類:怨恨非议
《漢語大詞典》:谤讪(謗訕)
毁谤讥刺。《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王舅 张博 数遗王书,非毁政治,谤訕天子。”清史稿·世宗纪:“辛巳, 汪景祺 以谤訕处斩。”
《漢語大詞典》:谗谤(讒謗)
谗毁诽谤。三国志·魏志·王烈传“未至,卒於海表” 裴松之 注引 李氏 《先贤行状》:“时衰世弊,识真者少,朋党之人,互相谗谤。” 宋 苏轼 《和孙莘老次韵》:“虽去友朋亲吏卒,却辞谗谤得风謡。” 鲁迅 《而已集·谈所谓“大内档案”》:“结果是办事的人成为众矢之的,谣言和谗谤,百口也分不清。”
《骈字类编》:得谤(得谤)
仇池笔记欧阳文忠公尝语少时有僧相我耳白于面名满天下唇不着齿无事得谤其言颇验
《漢語大詞典》:诬谤(誣謗)
诬蔑诽谤。北史·源贺传:“帝顾左右曰:‘ 贺 忠诚,尚致诬谤,其不若是者,可无慎乎!’” 宋 王明清 《挥麈前录》卷三:“《建隆遗事》,世称 王元之 所述。其间帅多诬谤之词。” 鲁迅 《华盖集续编·古书与白话》:“记得提倡白话那时,受了许多谣诼诬谤,而白话终于没有跌倒的时候,就有些人改口说:然而不读古书,白话是做不好的。”
《漢語大詞典》:避谤(避謗)
防人毁谤。新唐书·陆贽传:“既放荒远,常闔户,人不识其面,又避谤不著书。” 宋 孙觌 《徙寓妙觉佛舍胥又民襆被相过赋夜坐》诗:“拘囹赋囚山,避谤憎市虎。” 元 耶律楚材 《糠孽教民十无益论序》:“此老不避嫌疑,自兴谤讟而为此书,彼且不避,子何代彼而避谤乎?”
分類:毁谤
《漢語大詞典》:谤伤(謗傷)
诽谤中伤。 唐 韩愈 《调张籍》诗:“不知羣儿愚,那用故谤伤?”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三:“公诗虽涉浅易,要是大才,殆与元气相侔,而狂吠之徒,仅能动笔,类敢谤伤。” 清 张尚瑗 《谒韩文公祠》诗:“谤伤与夸衒,两者均蠓蠛。”
分類:诽谤中伤
《漢語大詞典》:谤言(謗言)
(1).怨恨、指责的话。左传·成公十八年:“举不失职,官不易方,爵不踰德,师不陵正,旅不偪师,民无谤言,所以復霸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山东莱阳县官民交战事续闻》:“ 山东 莱阳县 之役,谤言至今未已。”
(2).造谣中伤的话。孔丛子·陈士义:“王曰:‘假以自显,无伤也。’对曰:‘虚造谤言,以诬圣人,非无伤也。’” 明 李贽 《德业儒臣前论》:“今夫造为谤言,诬陷一家者,其罪诛。”《解放日报》1985.4.24:“还我清白之后,谤言不攻自破。”
《國語辭典》:谤毁(謗毀)  拼音:bàng huǐ
以誇大不实的言论进行诋毁、中伤。《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唐主探问得二将交怨,却密地将蜡书招诱重进反叛,无非是谤毁反间的言语。」也作「毁谤」。
分類:毁谤
《漢語大詞典》:讥谤(譏謗)
讥议毁谤。《三国志·魏志·毛玠传》:“ 玠 讥谤之言,流於下民,不悦之声,上闻圣听。” 宋 欧阳修 《新春有感寄常夷甫》诗:“轩裳德不称,徒自取讥谤。” 明 张凤翼 《灌园记·迎立世子》:“助衣粮,即时賚发往他方,若留在此遭讥谤。”
分類:讥议毁谤
《國語辭典》:谤木(謗木)  拼音:bàng mù
古代立木于城门,任人书写政治的缺失,称为「谤木」。《后汉书。卷五四。杨震列传》:「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立之于朝。」南朝梁。任昉〈天监三年策秀才文〉:「朕立谏鼓,设谤木,于兹三年矣。」
《國語辭典》:负谤(負謗)  拼音:fù bàng
受毁谤。《汉书。卷四四。淮南厉王刘长传》:「今乃轻言恣行,以负谤于天下,甚非计也。」
《漢語大詞典》:疑谤(疑謗)
猜疑诽谤。南史·谢瞻传:“汝为国大臣,又总戎重,万里远出,必生疑谤。” 宋 叶适 《蔡知閤墓志铭》:“今 嘉王 长,若豫建参决,则疑谤释矣。” 周善培 《陈子立传》:“吾之身时为上下疑谤所集, 子立 独谨厚,协於远近。”
分類:猜疑诽谤
《國語辭典》:毁谤(毀謗)  拼音:huǐ bàng
以誇大不实的言论对人进行诋毁、中伤。汉。王充《论衡。累害》:「身完全者谓之洁;被毁谤者谓之辱。」《后汉书。卷六一。左周黄列传。黄琼》:「而毁谤布流、应时折减者,岂非观听望深、声名太盛乎?」也作「毁谤」、「谤毁」。
《國語辭典》:讪谤(訕謗)  拼音:shàn bàng
诽谤。《北史。卷二七。列传。贾彝》:「父为苻坚钜鹿太守,坐讪谤系狱。」
分類:讪谤毁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