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交谮(交譖)
共进谗言。明史·刘基传:“帝归,愬 基 僇人坛壝下,不敬。诸怨 基 者亦交譖之。”
分類:进谗谗言
《漢語大詞典》:忧谗畏讥(憂讒畏譏)
担忧被谗言中伤。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嵇文恭公:“公每早起,必自揉其身躯久之,曰:‘今日舒畅。’登朝如故,人皆笑之,然亦忧谗畏讥之至矣。”
《漢語大詞典》:众毁销骨(衆毁銷骨)
谓众多的毁谤,可以销熔人的骨骼。比喻谗言多可以混淆是非。 宋 李纲 《宫祠谢表》:“众毁销骨,虽貽投杼之嗟;太阳中天,必冀容光之照。”
《漢語大詞典》:谮恶(譖惡)
进谗言毁谤。史记·晋世家:“ 驪姬 详誉太子,而阴令人譖恶太子,而欲立其子。”尔雅·释训“謔謔、謞謞,崇谗慝也” 晋 郭璞 注:“乐祸助虐,增譖恶也。”
《漢語大詞典》:鶗鴂雕卉(鶗鴂彫卉)
后汉书·张衡传:“恃己知而华予兮,鶗鴂鸣而不芳。” 李贤 注:“鶗鴂,鸟名,喻谗人也。”后遂以“鶗鴂彫卉”比喻谗言伤害正直的人。 唐 沈传师 《〈元和辨谤略〉序》:“盖谓似信而诈,似忠而非,便便可以动心,捷捷可以乱德,岂止鶗鴂彫卉,薏苡惑珠者哉!”
《国语辞典》:九世之仇  拼音:jiǔ shì zhī chóu
本指齐哀公因纪侯进谗言,被周天子处死,九世之后,齐襄公终于消灭纪国,为先祖报仇之事。见《公羊传。庄公四年》。后比喻历时长久,不共戴天的仇恨。如:「以色列和邻近各国的九世之仇,使中东地区成为随时会引爆的火药库。」
《国语辞典》:浸润之谮(浸润之谮)  拼音:jìn rùn zhī zèn
语出《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指谗言如水之渗透,积久而逐渐发生作用。《三国志。卷五七。吴书。张温传》:「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也作「浸润」。
《国语辞典》:听谗惑乱(听谗惑乱)  拼音:tīng chán huò luàn
因听信谗言,而迷惑为乱。《三国演义》第一八回:「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
《国语辞典》:贝锦萋菲(贝锦萋菲)  拼音:bèi jǐn qī fěi
比喻谗言陷人于罪。参见「萋斐贝锦」条。《晋书。卷九九。列传。桓玄》:「若陛下忘先臣大造之功,信贝锦萋菲之说,臣等自当奉还三封,受戮市朝。」
分类:谗言
《漢語大詞典》:肤浸(膚浸)
肤受。犹言谗言中伤。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笔鋭干将,墨含淳酖;虽有次骨,无或肤浸。”
《漢語大詞典》:肤受之诉(膚受之訴)
见“ 肤受之愬 ”。 指谗言。肤受,谓浮泛不实,或谓利害切身。
《漢語大詞典》:谗短(讒短)
以谗言攻人之短。新唐书·陆贽传:“ 延龄 揣帝意薄,谗短百绪,帝遂发怒,欲诛 贄 。”
分類:谗言
《漢語大詞典》:谗口铄金(讒口鑠金)
极言谗言毁贤害能之厉害。谓足使金石为之熔化。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丁亥,谗口鑠金, 太行 千盘,横起人面。”亦省作“ 谗口鑠 ”。 宋 苏轼 《次韵刘湜峡山寺见寄》:“骨消谗口鑠,胆破狱吏酷。”
《漢語大詞典》:谗幸(讒倖)
因进谗言而得宠幸的人。新唐书·陆贽传赞:“在危难时听 贄 谋,及已平,追仇尽言,怫然以谗倖逐犹弃梗。”
《漢語大詞典》:谗言三至,慈母不亲(讒言三至,慈母不親)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鲁 人有与 曾参 同姓名者杀人,人告其母曰‘ 曾参 杀人’,其母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参 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又一人告之曰‘ 曾参 杀人’,其母投杼下机,踰墙而走。夫以 曾参 之贤与其母信之也,三人疑之,其母惧焉”后因以为典实,谓谗言多,使人惑乱。 三国 魏 曹植 《当墙欲高行》诗:“众口可以鑠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愤愤俗閒,不辨伪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