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秀才  拼音:xiù cái
1.美才,才德俊秀之士。《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列传。贾谊》:「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
2.科举时代科目之称。始于汉,后避光武讳改称茂才,唐与明经、进士并设科目,宋则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清专称入县学的生员。
3.书生的通称。如:「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國語辭典》:寒士  拼音:hán shì
家境贫寒、身分卑微的人。《晋书。卷三七。宗室传。高密文献王泰传》:「虽为宰辅,食大国之租,服饰肴膳如布衣寒士。」《儒林外史》第三六回:「你是个寒士,单学这些诗文无益;需要学两件寻饭吃本事。」
《漢語大詞典》:儒臣
(1). 汉 称博士官为儒臣。 汉 扬雄 百官箴·博士箴:“儒臣司典,敢告在宾。”
(2).泛指读书人出身的或有学问的大臣。新唐书·宗室宰相传·李福:“ 大中 时, 党项羌 震扰,议者以将臣贪牟产虏怨,议择儒臣治边。” 宋 陈亮 《及第谢恩和御赐诗韵》:“復讎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鬢髮苍。”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太宗读金史:“曾命儒臣翻译三国志及 辽 、 金 、 元 史、性理诸书,以教国人。”
《國語辭典》:儒宗  拼音:rú zōng
儒家的宗师。《史记。卷九九。刘敬传。太史公曰》:「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汉书。卷七八。萧望之传。赞曰》:「望之堂堂,折而不桡,身为儒宗,有辅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
《國語辭典》:蠹鱼(蠹魚)  拼音:dù yú
白鱼的别名。参见「白鱼」条。
《國語辭典》:儒家  拼音:rú jiā
1.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孔子为宗师,主张礼治,强调伦常关系。后亦指崇尚孔孟之说或性理之学的学者。《汉书。卷三○。艺文志》:「儒家者流……游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三国志。卷一六。魏书。任苏杜郑仓传。杜畿》:「今之学者,师商、韩而上法术,竞以儒家为迂阔,不周世用,此最风俗之流弊,创业者之所致慎也。」
2.读书人家。唐。元稹 高允恭授侍御史知杂事制:「允恭始以儒家子能文入官,在监察御史时,分务东台,无所顾虑。」《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福善祸淫,天自有常理。尔是儒家,乃昧自取之理,为无益之求。」
《漢語大詞典》:士友
古代称在官僚知识阶层或普通读书人中的朋友。后汉书·张奂传:“ 奂 少立志节,尝与士友言曰:‘大丈夫处世,当为国家立功边境。’”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加枉酷於臣僕,用剡锋乎六畜,炽火烈於室庐,掊宝玩於渊流,迁威怒於路人,加暴害於士友。”北齐书·李璵传:“ 行之 与兄弟深相友爱,又风素夷简,为士友所称。” 宋 苏舜钦 《答马永书》:“放废幽居,士友罕顾。足下昧于平昔,猥以长书见投,充然其来尽士君子相见之礼。”
《國語辭典》:上舍  拼音:shàng shè
1.上等的馆舍。《战国策。齐策一》:「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史记。卷七○。张仪列传》:「楚怀王闻张仪来,虚上舍而自馆之。」
2.宋代太学分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可按一定的年限和条件,由外舍升至内舍与上舍,逐级而升级上。
3.明、清时称监生为「上舍」。《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难逢夫》:「王定即时去请刘斋长、何上舍到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可叫他来京师上庠贯道斋寻问林上舍名积字善甫,千万!」
《漢語大詞典》:士习(士習)
士大夫的风气;读书人的风气。 明 宋濂 《评浦阳人物·宋太学生何敏中》:“愚谓世衰道微,士习日靡,工文辞而苟利禄,奔走乞哀於权倖之门,惟恐不一售者有矣。” 明 沈德符 野获编·佞倖·士人无赖:“国朝士风之敝,浸淫於 正统 ,而靡溃於 成化 ……至 宪宗 朝, 万安 居外, 万妃 居内,士习遂大坏。”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官常一:“士习果正,则仕风未有不清者。此正本清源之説也。”清史稿·世宗纪:“乙卯,詔 浙江 士习敝坏,工为怀挟,停其乡会试。”
《漢語大詞典》:儒服
(1).古代儒者的服饰。礼记·儒行:“ 鲁哀公 问於 孔子 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 孔子 对曰:‘ 丘 少居 鲁 ,衣逢掖之衣。长居 宋 ,冠章甫之冠。 丘 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 丘 不知儒服。’” 郑玄 注:“逢,犹大也。大掖之衣,大袂襌衣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路 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2).泛指读书人的服装。 清 卓尔堪 《从军行》:“上堂仍儒服,未忍换戎装。” 丁玲 《母亲》:“不同的只是 武陵 家里供的是一个凤冠霞帔的老太太,而这里是一个儒服儒巾的少年。”
(3).谓作为儒生。 明 李贽 《答邓明府》:“居士向日儒服而强谈佛,今居佛国矣,又强谈儒。”
《漢語大詞典》:寒儒
贫寒的读书人。 宋 欧阳修 《读书》诗:“吾生本寒儒,老尚把书卷。”《三侠五义》第二三回:“他虽是饱学名士,却是一个寒儒,家道艰难,止於餬口。” 郁达夫 《为霭民先生题经公颐渊画松》诗之一:“论定盖棺离乱日,寒儒终不变初衷。”
《漢語大詞典》:儒素
(1).儒者的素质,谓符合儒家思想的品格德行。三国志·魏志·袁涣传:“ 霸 弟 徽 ,以儒素称。”世说新语·德行“见者以为真孝子” 刘孝标 注引 南朝 宋 檀道鸾 《续晋阳秋》:“少而孤贫,能善树节,以儒素见称。” 宋 王谠 唐语林·德行:“ 柳应规 以儒素进身,始入省,便造新宅,殊不若且税居之为善也。” 清 毛际可 《〈楝亭集〉序》:“ 荔轩先生 家世通显,为天子亲臣,乃被服儒素,黽勉尽职,不涉户外一事。”
(2).宿儒,名儒。晋书·儒林传·徐邈:“及 孝武帝 始览典籍,招延儒学之士, 邈 即东州儒素,太傅 谢安 举以应选。” 南朝 梁 江淹 《张令为太常领国子祭酒诏》:“师氏之任,宜归儒素。”
(3).泛指儒士。 唐 白居易 《三教论衡》:“我 大和皇帝 祖玄元之教,挹清净之风,儒素緇黄,鼎足列座。”
(4).儒术,儒学。宋书·自序:“ 仪 篤学有雅才,以儒素自业。” 宋 王禹偁 《崑山县新修文宣王庙记》:“然而庠序或缺,儒素弗兴,实仓廪而礼节未知,既富庶而教化不至。” 宋 范仲淹 《耀州谢上表》:“窃念臣运偶文明,世专儒素,靡学 孙 吴 之法,耻道 桓 文 之事。”
(5).指读书人家。 宋 陈亮 《祭叶正则外母高恭人翁氏文》:“惟恭人生长儒素,嬪於勋门。”
(6).儒雅质朴。隋书·杜台卿传:“性儒素,每以雅道自居。”
《漢語大詞典》:槐市
汉 代 长安 读书人聚会、贸易之市。因其地多槐而得名。后借指学宫,学舍。据三辅黄图载:“仓之北,为槐市,列槐树数百行为队,无墙屋,诸生塑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传书记、笙磬乐器相与买卖。” 南朝 梁元帝 《皇太子讲学碑》:“转金路而下辟雍,晬玉裕而经槐市。” 唐 武元衡 《酬谈校书长安秋夜对月寄诸故旧》诗:“蓬山高价传新韵,槐市芳年挹盛名。” 宋 苏轼 《次韵徐积》:“但见中年隐槐市,岂知平日赋兰臺。”
《漢語大詞典》:儒门(儒門)
(1).犹儒家。 汉 王充 论衡·自纪:“况未尝履 墨 涂,出儒门,吐论数千万言,宜为妖变。”后汉书·郑范陈贾等传赞:“中世儒门, 贾 、 郑 名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体性:“典雅者,鎔式经誥,方轨儒门者也。”
(2).泛指读书人家。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器玩·制度》:“柴可扉也,取柴之入画者为之,使踈密中窾,则同一扉也,而有农户儒门之别。”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军次实录》:“本军师生长儒门,原非素习征战。”
《國語辭典》:儒士  拼音:rú shì
服膺儒家学说的人。后泛指读书人。《墨子。非儒下》:「今孔某之行如此,儒士则可以疑矣。」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二折:「龙虎也招了儒士,神仙也聘与秀才,何况咱是浊骨凡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