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5,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诵言
舆诵
讲诵
夜诵
朗诵
禅诵
读诵
诵弦
一诵
春诵
诵咏
洛诵
默诵
歌诵
吟诵
《國語辭典》:诵言(誦言)  拼音:sòng yán
公正或公开的说话。《汉书。卷三。高后纪》:「平阳侯驰语太尉勃,勃尚恐不胜,未敢诵言诛之。」也作「讼言」。
《國語辭典》:舆诵(輿誦)  拼音:yú sòng
众人之言。《晋书。卷七二。郭璞传》:「方辟四门以亮采,访舆诵于群心。」《宋书。卷八。明帝本纪》:「务询舆诵,广纳嘉谋。」
《漢語大詞典》:讲诵(講誦)
讲授诵读。史记·儒林列传:“ 董仲舒 , 广川 人也。以治春秋, 孝景 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正法华经·安行品:“其人常屏,贡高自大,数数讲诵,佛之典誥,未曾以此,持作懈倦。” 明 黄佐 广州人物传·知府翟公溥福:“年六十六,即投老归,闭门却扫,惟观书教子孙讲诵而已。”
分類:讲授诵读
《骈字类编》:夜诵(夜诵)
吴志步骘传与广陵卫旌同年相善俱以种瓜自给昼勤四体夜诵经传 魏书崔光传见昼耕下进李颀送康洽入京 乐府歌见朝吟下
《國語辭典》:朗诵(朗誦)  拼音:lǎng sòng
高声诵读诗文。《三国演义》第六○回:「遂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朗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也作「朗读」。
《漢語大詞典》:禅诵(禪誦)
佛教语。谓坐禅诵经。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崇真寺:“沙门之体,必须摄心守道,志在禪诵。” 唐 张说 《唐陈州龙兴寺碑》:“昼则目禪诵之事,夜则耳鐘梵之音。” 唐 王维 《山中寄诸弟妹》诗:“山中多法侣,禪诵自为羣。”
《漢語大詞典》:读诵(讀誦)
阅读,诵读。汉书·儿宽传:“时行赁作,带经而鉏,休息輒读诵,其精如此。”南史·儒林传·郑灼:“常蔬食,讲授多苦心热,若瓜时,輒偃卧以瓜镇心,起便读诵,其篤志如此。”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隶为隶书,古为科斗。盖前一简作科斗,后一简作隶书,释之以便读诵。”
分類:阅读诵读
《漢語大詞典》:诵弦(誦絃)
亦作“ 诵弦 ”。
1.诵读诗歌。语本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大师詔之。瞽宗秋学礼,执礼者詔之。冬读书,典书者詔之。礼在瞽宗,书在上庠。” 郑玄 注:“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诗。” 孔颖达 疏:“‘诵谓歌乐’者,谓口诵歌乐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云‘絃谓以丝播诗’者,谓以琴瑟播彼诗之音节,诗音则乐章也。” 宋 范成大 《范村午坐》诗:“老便几杖供,慵废诵弦课。”
2.指礼乐教化。 清 陈梦雷 《癸亥春日即事》诗之二:“陪金佳气自葱芊,比户销兵讲诵絃。”
《骈字类编》:一诵(一诵)
邓云齐漱玉斋赋序余虽芜陋远逊古人至若适志自喻其旨则一诵之犹带烟霞气也
《骈字类编》:春诵(春诵)
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大师诏之瞽宗睿陆倕为豫章王庆太子出宫表冬书秋记夙表 资春诵夏弦幼彰神度
《國語辭典》:诵咏(誦詠)  拼音:sòng yǒng
讽诵吟咏。《南史。卷二六。袁湛传》:「每商较古今,兼以诵咏,听者忘疲。」
《漢語大詞典》:洛诵(洛誦)
反复诵读。洛,通“ 络 ”。连络。庄子·大宗师:“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 成玄英 疏:“临本谓之副墨,背文谓之洛诵。初既依文生解,所以执持披读;次则渐悟其理,是故罗洛诵之。” 宋 楼钥 《久不作诗喜仲兄迁邻居因成长句》:“儿曹亦可乐,洛诵声洋洋。” 清 李调元 《卍斋琐录·己录》:“今人书札多用‘洛诵’字。本庄子‘洛诵之子,闻之瞻明。’洛、络通。 吕 注:‘谓绵络贯穿而诵之。’又春秋説·题辞云:‘洛之为言绎也,言水绎绎有光辉也,故字又从水,作洛亦通。’”
《國語辭典》:默诵(默誦)  拼音:mò sòng
口不出声,在心中背诵。宋。苏轼 次韵孔毅父集古人句见赠诗五首之四:「不如默诵千万首,左抽右取谈笑足。」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手钞默诵,鸡鸣不已。」
《國語辭典》:歌诵(歌誦)  拼音:gē sòng
1.以诗歌颂扬。《后汉书。卷四三。何敞传》:「使百姓歌诵,史官纪德。」也作「歌颂」。
2.拖长声音诵读。如:「她以甜美柔和的声音歌诵圣诗。」
《國語辭典》:吟诵(吟誦)  拼音:yín sòng
吟咏歌诵。如:「吟诵诗词」。《隋书。卷五七。薛道衡传》:「江东雅好篇什,陈主尤爱雕虫,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唐。李白〈游泰山〉诗六首之四:「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