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昭聋发聩(昭聾發聵)
使耳聋的人也能够听到。比喻用语言文字等给人以极大的启发,即使糊涂麻木的人也会清醒过来。《天讨·望帝〈四川讨满洲檄〉》:“ 巴县 邹烈士 容 首起大呼,昭聋发聵,正义浹乎寰宇,迴响振乎栈峡。”
《漢語大詞典》:四译馆(四譯館)
清 代所设掌管接待四方邻国贡使和翻译边疆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 清 龚自珍 《在礼曹日与堂上官论事书》:“原其故,由百务一諉之四译馆监督,而本司无权也。”参阅《清会典·礼部十四·会同四译馆》
《漢語大詞典》:四夷馆(四夷館)
(1). 北魏 时在 洛阳 城南所设的宾馆,以居四邻各国来归附的人。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龙华寺:“ 永桥 以南, 圜丘 以北, 伊 洛 之间,夹御道有四夷馆。道,东有四馆:一曰 金陵 ,二曰 燕然 ,三曰 扶桑 ,四曰 崦嵫 。”
(2). 明 永乐 五年所设专门翻译边疆少数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初隶属翰林院,后以太常寺少卿提督馆事。内分 蒙古 、 女直 、 西番 、 西天 、 回回 、 百夷 、 高昌 、 缅甸 八馆,后增 八百 、 暹罗 二馆。参阅明史·职官志三
《国语辞典》:本色独造语(本色独造语)  拼音:běn sè dú zào yǔ
具有独创性,能表达作者本色及风格的语言文字。明。袁宏道〈叙小修〉诗:「其中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
《国语辞典》:非语文传播(非语文传播)  拼音:fēi yǔ wén chuán bò
以非语言文字的方式或线索来表达意思,如面部表情、手势、姿势、语调等表达态度、思想的传播方式。
《国语辞典》:同出一源  拼音:tóng chū yī yuán
出自同一个根源,包括血统、生活、语言文字等。
《国语辞典》:中译(中译)  拼音:zhōng yì
中文翻译。即把别国的语言文字依其音义翻成中文。如:「外文的中译应力求信、雅、达。」
《国语辞典》:广告词(广告词)  拼音:guǎng gào cí
商家为促销商品所设计的一连串引起消费者注意的语言文字。如:「这种誇张的广告词,能听不能信啊!」也作「广告辞」。
《国语辞典》:不可名字  拼音:bù kě míng zì
名,指语言文字。不可名字指不能用语言形容。《汉武帝内传》:「服赤霜之袍,云彩乱色,非锦非绣,不可名字。」也作「不可名状」、「莫可名状」。
《国语辞典》:通译员(通译员)  拼音:tōng yì yuán
翻译两方语言文字使其相通的人。如:「由于双方语言不通,必须找个通译员来沟通,这笔生意才能谈妥。」
《國語辭典》:乾巴  拼音:gān bā
1.失去水分而乾涸。如:「池塘里的烂泥经过连日的曝晒,全都乾巴了。」
2.皮肤因缺少油脂而显得乾燥。如:「冬天的时候,皮肤应该擦些乳液,否则会乾巴得难受。」
《漢語大詞典》:乾巴
1.干硬的饼状食物。《西游记》第十三回:“那 伯钦 另设一处,铺排些没盐没酱的老虎肉……点剁鹿肉、乾巴,满盘满碗的陪着 三藏 吃斋。”
2.因失去水分而收缩。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六:“太阳燥热……苞米的红缨一半干巴了。” 杨朔 《桃树园》:“ 石老海 病的有年数了,半身不遂,两条腿瘦得就象那干巴树枝,瘫在炕上不能动弹。”
3.指语言文字枯燥单调。 茹志鹃 《新当选的团支书》:“写完后自己看看又觉得太生硬,太干巴,于是撕掉重新再来。” 黄宗英 《大雁情》:“我实在不会写文章,挺生动的事儿,让我一写就干巴了。”
《漢語大詞典》:非语言传播
不见诸语言文字,但大家都能理解的传播方法。即通过人们可以感觉到的姿态、音容、笑貌、气味、颜色等非语言符号进行传播。
《國語辭典》:回族  拼音:huí zú
中国五大民族之一。系历代由阿拉伯、波斯及中亚地区之信奉伊斯兰教民族,迁徙至中国所逐渐形成。人口约八百六十万。主要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肃、陕西等各省。明代以后,汉语成为回族的共同语言。体形高大,好户外生活,大多务农为生。与汉族、改信伊斯兰教的犹太人、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通婚。信仰伊斯兰教。
《漢語大詞典》:虫言鸟迹(蟲言鳥跡)
上古的语言文字。借指上古时期。 南朝 陈 徐陵 《陈公九锡文》:“自古虫言鸟跡,混沌洪荒,凡或虔刘,未此残酷。”
分類: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