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音变(音变)  拼音:yīn biàn
一语音在连续发音词句中,因受前后音影响,而发生变化或语言中某音古今发音有别,都称为「音变」。常见的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交替等。如口语的「很好」,「很」字变为阳平。
《國語辭典》:原文  拼音:yuán wén
1.写作时对徵引或转录他人著述文字的称谓。
2.翻译外文时所根据原著的文字或词句。
《漢語大詞典》:巧对(巧對)
工巧的对偶词句。 闻一多 《神话与诗·龙凤》:“《缘起》中也提到过‘龙凤’二字在文化思想方面的象征意义,他指出了文献中以龙比 老子 的故事,却忘了一副天生的巧对的下联,那便是以凤比 孔子 的故事。”
《漢語大詞典》:比偶
指诗文中词句的排比、对偶。 清 阮元 《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经、史、子多奇而少偶,故 唐 宋 八家不尚偶;文选多偶而少奇,故 昭明 不尚奇。如必以比偶非文之古者而卑之,则 孔子 自名其言曰‘文’者,一篇之中,偶句凡四十八,韵语凡三十五,岂可以为非文之正体而卑之乎!”
《漢語大詞典》:书袋(書袋)
(1).装书卷、文件的口袋。 唐 王起 有《獭皮书袋赋》。见文苑英华卷一○六。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海叙不遇:“ 平曾 謁 华州 李相 不遇,因吟一絶而去曰:‘……诗卷却抛书袋里,譬如閒看 华山 来。’”
(2). 金 大定 十六年规定的官吏佩饰,悬于束带,作为区别于士民的标志。其质料、颜色,因品级高下而有所不同。参阅金史·舆服志下
(3).指古书词句。 清 沈起凤 《谐铎·十姨庙》:“五姨惯弄书袋,今止要集古人旧句,各成一律。” 邓广铭 《〈稼轩词编年笺注〉题记》:“ 辛稼轩 在写作歌词的时候,往往喜欢‘掉书袋’,在歌词当中使用很多的史事和典故。”参见“ 掉书袋 ”。
《國語辭典》:掉书袋(掉書袋)  拼音:diào shū dài
讥笑人喜欢引经据典,咬文嚼字的毛病。《十国春秋。卷三二。南唐。彭利用传》:「对家人稚子,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谭,俗谓之掉书袋。」也作「调书袋」。
《國語辭典》:复词(複詞)  拼音:fù cí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构成,代表一个意义的语言成分。分衍声复词、合义复词两大类。如葡萄、身体等。也称为「复合词」、「复音词」。
《漢語大詞典》:散体(散體)
谓肢解身体。 北周 静蔼 《列偈题石壁》:“解形穷石,散体巖松……有求道者,观我捨身,愿令众身,见我骸骨。”
不要求词句齐整对偶的文体,即散文体。与“駢体”相对而言。 章炳麟 《文学论略》:“盖自 梁 、 李 、 韩 、 柳 …… 来 、 张 之辈,竞为散体,而自美其名曰‘古文辞’,将使駢儷诸家,不登文苑。”
《漢語大詞典》:隐辞(隱辭)
亦作“ 隐词 ”。 指含意不明显或深奥难明的词句。 唐 杨于陵 《和权载之离合诗》:“昼游有嘉话,书法无隐辞。” 刘师培 《古书疑义举例补》:“幼读 德清 俞氏 书,至古书疑义举例,叹为絶作,以为载籍之中,奥言隐词,解者纷歧,惟约举其例,以治羣书,庶疑文冰释。”
《國語辭典》:鍊句  拼音:liàn jù
修鍊诗文的词句,使更为精鍊、优美。唐。周贺投江州张郎中〉诗:「鍊句贻箱箧,悬图见蜀岷。」唐。杜荀鹤 閒居书事诗:「鬓白祗应秋鍊句,眼昏多为夜抄书。」
《漢語大詞典》:文邪
文章中不恰当的词句。 汉 陆贾 新语·慎微:“雕琢文邪,抑定狐疑。”
《漢語大詞典》:洗句
用心琢磨使词句简洁精美。 明 李东阳 《洗句亭》诗:“洗句復洗句,洗句先洗心。”
《國語辭典》:转文(轉文)  拼音:zhuǎn wén
说话时杂夹文言或引经据典,以显示有学问。《儿女英雄传》第三回:「你可不要转文儿,那字儿要深了,怕他不懂。」
《漢語大詞典》:刻句
推敲锻炼词句。 宋 林逋 《诗匠》诗:“山落分题月,花摇刻句风。”
《國語辭典》:汉调(漢調)  拼音:hàn diào
一种盛行于湖北、陕西一带的地方戏曲名称。参见「汉剧」条。
《國語辭典》:按语(按語)  拼音:àn yǔ
作者对作品的相关内容所做的说明、评论或考證等。《清史稿。卷一六。仁宗本纪》:「馆臣呈进敕修明鉴,于万历、天启载入先朝开创之事,又加按语颂扬,于体例均为未合。」也作「案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