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秋讲(秋講)
秋季讲学。 清 侯方域 《豫省试策一》:“秋讲开於八月,暂輟於十月。”
分類:讲学
《漢語大詞典》:稷下亭
喻指学者讲学议论荟萃之地。 唐 卢照邻 《文翁讲堂》诗:“ 锦里 淹中 馆, 岷山 稷下 亭。”参见“ 稷下 ”。
《國語辭典》:稷下  拼音:jì xià
地名。在今山东省临淄县北,为春秋时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齐国曾在此设稷下学宫,招揽文学游士数千人,成为战国时的学术中心。
《漢語大詞典》:着录(著録)
(1).记录;记载。《后汉书·祭遵传》:“昔 高祖 大圣,深见远虑,班爵割地,与下分功,著録勋臣,颂其德美。” 唐 沈亚之 《异梦录》:“是日,监军使与宾府郡佐,及宴客 陇西 独孤鉉 , 范阳 卢简辞 ……皆叹息曰:‘可记。’故 亚之 退而著録。”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序》:“友人 任茂才 安上 示予一编,曰《叙事解疑》。视之,即 许生 大父 可覲 亲笔著録。”
(2).特指将书名列入目录。 宋 洪适 《〈元氏长庆集〉跋》:“《唐志》著録有《长庆集》一百卷,《小集》十卷。” 阿英 《浙东访小说记》:“其一,是 乾隆 辛未刻的有图大本《西湖佳话》,刊行的书铺是翰海楼,《通俗小说目》未见著录。”
(3).指列名于私人讲学的经师门下,即所谓著录弟子。此风盛行于 汉 代。东观汉记·牟长传:“ 牟长 字 君高 ,少篤学,治《欧阳尚书》,诸子著録前后万人。”后汉书·儒林传上·张兴:“既而声称著闻,弟子自远至者,著録且万人。” 宋 范成大 《送汪圣锡侍郎帅福唐》:“我亦登门烦著録,此行无力为王留。”
(4).犹著作;撰写。 清 沈涛 交翠轩笔记卷二:“九经有库岂真贫,著録惊看已等身。”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修明既久,著録益宏,汇其体裁,标以题目,新篇竞尚,古意渐离,然不外乎记事、记言二端而已。”
《漢語大詞典》:仪贤堂(儀賢堂)
南朝 梁武帝 礼贤讲学之处。梁书·武帝纪中:“﹝ 天监 六年九月﹞乙亥,改 閲武堂 为 德阳堂 , 听讼堂 为 仪贤堂 。”梁书·朱异传:“﹝ 大同 ﹞六年, 异 啟於 仪贤堂 ,奉述 高祖 《老子义》,敕许之。及就讲,朝士及道俗听者千餘人,为一时之盛。” 宋 张敦颐 六朝事迹编类·楼台门·仪贤堂:“ 梁武帝 谦恭待士。 大通 中,有四人来,年七十餘,鶉衣躡履,行丐经年,无人知者,帝召入 仪贤堂 ,给汤沐,解御服赐之。帝问三教九流及 汉 旧事,了如目前。”
《国语辞典》:榕坛问业(榕坛问业)  拼音:róng tán wèn yè
书名。明黄道周撰,十八卷,为里居讲学之作。其旨以致知明善为宗,而不尽作性命空谈。
《国语辞典》:考亭学派(考亭学派)  拼音:kǎo tíng xué pài
宋代朱熹晚年居福建建阳考亭里讲学,故后世称宗法朱熹的学者为「考亭学派」。
《国语辞典》:朱陆异同(朱陆异同)  拼音:zhū lù yì tóng
宋朱熹与陆九渊,同时讲学,朱主敬而陆主静,朱主即物穷理,陆言心即理,宗旨各异,其门弟子遂分为两派,称为「朱陆异同」。
分类:同时讲学
《国语辞典》:意见自由(意见自由)  拼音:yì jiàn zì yóu
指人民有藉言论、著作、出版、讲学、通讯等方式,以表达思想和意见的自由权。
《漢語大詞典》:东坡书院(東坡書院)
宋 著名文学家 苏轼 贬谪 儋州 时游乐和讲学的旧址。始建于 元 延祐 年间。在今 海南省 儋县 中和镇 ,为 海南岛 的重要古迹之一。
《國語辭典》:客座教授  拼音:kè zuò jiào shòu
因学有专长,应邀讲学,不在员额编制内的教授。通常以一学年为期限,期满得申请续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