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避讳(避諱)  拼音:bì huì
1.旧时为了表示尊敬,在言语或书写时,不说君主或尊长的名号,称为「避讳」。避讳的方法有缺笔、缺字、换字、改音等各种方式。
2.避免触犯忌讳。《淮南子。要略》:「言终始而不明天地四时,则不知所避讳。」《红楼梦》第三四回:「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生不如。」
《漢語大詞典》:三犯
(1).三度触犯。南齐书·天文志下:“﹝ 永明 五年五月﹞庚子,太白三犯毕左股第一星西南一尺。”
(2).三度犯法。新唐书·食货志四:“ 大中 初,盐铁转运使 裴休 著条约:私鬻三犯皆三百斤,乃论死。”元史·太宗纪:“再犯,笞;三犯,杖;四犯,论死。”
(3).词曲中犯调的一种。一首词曲中宫调或句法犯三调者谓之三犯,如《三犯渡江云》。 宋 张炎 词源·原序:“ 美成 诸人又復增演慢曲、引、近,或移宫换羽为三犯、四犯之曲,按月律为之,其曲遂繁。”参见“ 犯调 ”。
《國語辭典》:犯调(犯調)  拼音:fàn diào
词曲在歌唱时,假借别调作腔,称为「犯调」。可分为二种:一、犯别调的音律,如姜夔的凄凉犯。二、犯别调的句子,如刘过的四犯剪梅花。
《國語辭典》:触怒(觸怒)  拼音:chù nù
惹人动怒。《三国演义》第五一回:「吾见公瑾病疮,医者言勿触怒,故曹兵搦战,不敢报知。」
《漢語大詞典》:刑罪
触犯刑法之罪。管子·中匡:“请薄刑罚以厚甲兵,於是死罪不杀,刑罪不罚。”汉书·刑法志:“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南史·宋纪上:“刑罪无轻重悉原之。”
《漢語大詞典》:触时(觸時)
触犯时忌。 汉 王充 论衡·辨祟:“占射事者必将復曰:‘移徙触时,往来不吉。’”
《漢語大詞典》:撄拂(攖拂)
触犯,拂逆。 宋 叶适 《龙图侍郎孟公墓志铭》:“ 良甫 之学,以观省察为主,外所涉歷,皆切於心,身所觉知,皆反於性。凡情伪错陈,横逆忽来,几若无所攖拂。” 宋 李之彦 《东谷随笔》:“惟恐少有攖拂而取疏远,故随事苟徇而覬亲密。”
分類:触犯拂逆
《漢語大詞典》:触禁(觸禁)
触犯禁忌。汉书·食货志下:“民摇手触禁,不得耕桑,繇役烦剧,而枯旱蝗虫相因。”
《漢語大詞典》:触抵(觸觝)
见“ 触抵 ”。
《漢語大詞典》:鹿触(鹿觸)
晋 孝子 许孜 为母墓道植松,被鹿所触犯, 许 甚悲恸,后鹿忽为猛兽所杀。事见晋书·孝友传·许孜。后以“鹿触”为诗文典故。 宋 苏轼 《叶待制求先坟永慕亭》诗:“新松无鹿触,旧柏有乌驯。”
《國語辭典》:冲犯(沖犯)  拼音:chōng fàn
1.术数用语。指因时辰、五行、生肖等不合而招致凶灾。《初刻拍案惊奇》卷五:「把女儿八字与婚期,教他合一合,看怕有什么冲犯不宜。」《文明小史》第四○回:「如今算命先生说有什么冲犯,大少爷不肯,也是他一点孝心。」也作「冲犯」。
2.冲撞、冒犯。《杨家将演义》第四回:「赞令设酒醴待之。建忠令手下取过黄金二十两,谓延汉曰:『适间冲犯二位,聊作压惊之资。乞引小弟诣驾前,见主上一面,死生不忘。』」
《國語辭典》:冲犯(衝犯)  拼音:chōng fàn
1.进犯、入侵。《喻世明言。卷一八。杨八老越国奇逢》:「倭寇生发,沿海抢劫,各州县地方,须用心巡警,以防冲犯。」
2.顶著、冒著。谓处在恶劣环境中。宋。苏轼 教战守策:「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宋。杜大圭《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一。王中书全斌传》:「(太祖)忽谓左右曰:『我被服如此,体尚觉寒。念西征将帅冲犯霜霰,何以堪处?』」
3.冒犯、触犯。今多指以言语或行为冒犯他人。如:「他出言不逊,冲犯了老闆。」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四三。存思三洞法》:「虽复存礼,终不睹真,嫉鬼妒神,凶人恶物,更相冲犯,烦恼生灾,坐卧无宁。」明。戚继光《练兵实纪。卷二。练胆气第二》:「凡军士与不系本管旗、队总同歇者,亦让以兄长之礼。凡事逊避,不许冲犯,其馀则平处。」
4.术数用语。指因时辰、五行、生肖等不合而招致凶灾。宋。洪迈《夷坚支志癸。卷四。郑百三妻》:「今年九梁煞在门,切不可移门换户。大忌百二十日,小忌六十日,未易过得。若冲犯,必有年命衰谢之人当之,幸勿忽。」《地理新书。卷六。五音三十八将吉凶》:「三十八将各有所主,若风水冲犯,或其地陷下,各损其类,大凶。」也作「冲犯」。
《漢語大詞典》:冲冒(衝冒)
(1).顶着,冒着。谓不顾危险、恶劣环境。 唐 柳宗元 《愚溪对》:“吾足蹈坎井,头抵木石,衝冒榛棘,僵仆虺蜴,而不知怵惕。”旧五代史·周书·世宗纪一:“ 太祖 欲亲征,召羣臣议其事。宰臣 冯道 奏以方当盛夏,车驾不宜衝冒。” 宋 范仲淹 《让观察使第二表》:“兼鈐辖都监等出入暴露,衝冒矢石,比臣处任,尤更重难。” 明 王守仁 《瘞旅文》:“夫衝冒霜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飢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癘侵其外,忧鬱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剪灯馀话·鸾鸾传》:“衝冒白刃中,求而未得。”
(2).冲击。新唐书·马燧传:“﹝ 燧 ﹞为战车,冒以狻猊象,列戟於后,行以载兵,止则为阵,遇险则制衝冒。”
《國語辭典》:犯讳(犯諱)  拼音:fàn huì
1.不避尊长的名讳。《南史。卷二三。列传。王诞》:「下官以犯讳被代,未知明府讳。」明。李贽《焚书。卷一。书答。又答京友书》:「然称其名则以为犯讳,故长者咸讳其名而称字。」
2.触犯忌讳。如:「民俗心理说『死』犯讳,因此有很多的替代的委婉说法。
《漢語大詞典》:误犯(誤犯)
(1).无意中触犯。三国志·吴志·韦曜传:“﹝ 曜 ﹞时有愆过,或误犯 晧 讳,輒见收缚。”
(2).无意中犯罪。晋书·刑法志:“不意误犯谓之过失。”
《國語辭典》:判处(判處)  拼音:pàn chǔ
法院所作的判决处分。如:「他因通敌叛国,被判处无期徒刑。」
《漢語大詞典》:巧法
(1).取巧以避免触犯法令;枉法,玩弄法令。史记·平準书:“行者齎,居者送,中外骚扰而相奉,百姓抏弊以巧法,财赂衰耗而不赡。” 汉 王充 论衡·程材:“长大成吏,舞文巧法,徇私为己,勉赴权利。” 清 方苞 《狱中杂记》:“凡杀人狱辞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吏因以巧法。”
(2).巧妙的方法。 鲁迅 《华盖集·我的“籍”和“系”》:“我们的乏的古人想了几千年,得到一个制驭别人的巧法:可压服的将他压服,否则将他抬高。”
《國語辭典》:犯忌  拼音:fàn jì
违犯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