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注文  拼音:zhù wén
注解的文字。如:「阅读古代典籍,必须广泛参照前辈学者所作的注文,如此才能充分了解文义!」
《国语辞典》:新解  拼音:xīn jiě
新的答案或解释。如:「他尝试从不同的方向来分析这个问题,以求得新解。」
《漢語大詞典》:解驳(解駁,解駮)
(1).离散间杂。 唐 韩愈《南海神庙碑》:“云阴解駮,日光穿漏。” 宋 陆游 《昆仑行》:“阴云解驳朝暾红, 黄河 直与 昆仑 通。” 金 元好问 《赋邢州鹊山》诗:“苍茫失层叠,解驳见縈带。” 清 钱谦益 《游黄山记》之三:“云气解駮,如浪文水势。”
(2).解释辩正。 清 毛岳 《赠奉直大夫福建台湾县知县姚君墓志铭》:“始编修君问学淹沉,穿并奥賾。凡有所考覈解駮,都不纂述,輒注于简,或写别纸附之。”
《國語辭典》:解难(解難)  拼音:jiě nàn
解决困难。如:「排纷解难」。
分類:解除灾难
《國語辭典》:转注(轉注)  拼音:zhuǎn zhù
1.转相流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注》:「江水翼县转注,故有东渡西渡焉。」
2.六书之一。由一形衍化,音近义同,可以彼此辗转相注者。如:考、老诸字。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國語辭典》:释义(釋義)  拼音:shì yì
1.解释文义。汉。蔡邕 上封事陈政要七事:「昔孝宣会诸儒于石渠,章帝集学士于白虎,通经释义,其事优大。」
2.佛教的思想。《北史。卷三。魏高祖孝文帝本纪》:「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漢語大詞典》:比作
相比(如为了解释说明的目的);比喻,比拟。例如:将人的牙齿比作珍珠;把他比作神。
《漢語大詞典》:问疑(問疑)
请求解释疑难。 唐 司空曙 《寄天台秀师》诗:“永愿亲瓶屨,呈功得问疑。”
《國語辭典》:问题(問題)  拼音:wèn tí
1.事态的严重性足以引人研究讨论,或尚待解决者。如:「犯罪问题」、「公害问题」。
2.考试时的题目。如:「期末考的问题出得太偏僻了。」
《漢語大詞典》:慰喻
亦作“ 慰諭 ”。
(1).抚慰;宽慰晓喻。列子·周穆王:“﹝老役夫﹞昔昔梦为国君,居人民之上,总一国之事,游燕宫观,恣意所欲,其乐无比。觉则復役,人有慰喻其懃者。”三国志·魏志·张鲁传:“ 太祖 入 南郑 ,甚嘉之,又以 鲁 本有善意,遣人慰喻。” 宋 苏舜钦 《答杜公书》:“笔墨精劲,慰諭曲折,深开忧灼烦苦之抱。” 清 王韬 《琉球朝供考》:“ 明太祖 遣使慰諭。”
(2).谓解释宽慰。汉书·东方朔传:“ 朔 因著论,设客难己,用位卑以自慰諭。”
《漢語大詞典》:通训(通訓)
(1).普遍的训诫。《陈书·宣帝纪》:“戢情怀善,有国之令图;拯弊救危,圣范之通训。” 唐 杨炯 《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 公叔 列国之倍臣,犹安社稷, 黔娄 匹夫之介节,不忘仁义,古今以为通训,书籍以为美谈。”
(2).训诂学名词。在字书或古书的注释中对多义字根据通常使用的意义所加的解释。如“庸”字训“用”,训“常”,训“众”;其中在古书中训“用”者为常见的训释,“用”就是通训。
《漢語大詞典》:谑语
在明确某一短语的含义时用另一组现成的与之押韵的词来作解释的词语。例如:笨小雌马是笨马的谑语。
《國語辭典》:易字  拼音:yì zì
训诂学上指换别的字来解释本字字义。如天,显也,在上高显也。
《漢語大詞典》:原梦(原夢)
圆梦,解释梦兆。 宋 陆游 《昼睡》诗:“童子解原梦,篝火具茶杯。” 宋 黄休复 茅亭客话·费尊师:“顷有一士人能原梦,遂撰一梦请占之,灾祥皆验。”
《漢語大詞典》:轩天(軒天)
(1).古代解释天体的一种学说。认为天体北高南低,若车之轩。 唐 李淳风 乙巳占·天象:“论天体象者,凡有八家:一曰浑天,即今所载 张衡 《灵宪》是也……四曰轩天, 姚信 所説。”
(2).高达青天。 明 瞿士达 《重修于公祠记》:“乃知上帝之所顾怀,不在磊磊轩天之奇,而在循循务民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