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窃窥(窃窥)  拼音:qiè kuī
暗中偷看。比喻暗中觊觎。唐。骆宾王〈代徐敬业讨武氏檄〉:「犹复包藏祸心,窃窥神器。」
《國語辭典》:问鼎(問鼎)  拼音:wèn dǐng
春秋时,楚庄王征伐陆浑的戎人,并于周室疆域上检阅军队。周定王派遣王孙满慰劳,楚庄王便探问九鼎之大小轻重。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周虽德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因九鼎为夏商周三代的传国宝器,楚庄王问鼎有图谋君位之意。后用以指觊觎王位,谋取政权;或指谋取最高荣誉、地位。《晋书。卷九八。列传。王敦》:「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
《漢語大詞典》:侥觊(僥覬)
侥幸觊觎。谓以侥幸的心理追求得到某种利益。 宋 范仲淹 《上资政晏侍郎书》:“然献言之初,或有所赏,於是浮浅侥覬之辈,争为烦言。” 宋 苏轼 《乞常州居住表》:“岂敢復以迟暮为叹,更生侥覬之心?”
《國語辭典》:幸位  拼音:xìng wèi
徒占官位,不尽职守者。《荀子。王制》:「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朝无幸位,民无幸生。」
《國語辭典》:倖位  拼音:xìng wèi
不称职的官员。《醒世恒言。卷二○。张廷秀逃生救父》:「那爷爷圣武神文,英明仁孝,真个朝无倖位,野没遗贤。」
《漢語大詞典》:非觊(非覬)
非分的冀望。多指觊觎、谋夺帝位。宋书·刘景素传:“厢閤诸人,同谋异志,王心不从利,忠不背本,执 周天赐 而斩之……王若欲拟非覬,寧当如此乎?”
《國語辭典》:观鼎(觀鼎)  拼音:guān dǐng
觊觎君位。《文选。陆机。五等论》:「故疆晋收其请隧之图,暴楚顿其观鼎之志;岂刘项之能窥关,胜广之敢号泽哉?」
分類:觊觎王位
《國語辭典》:问鼎(問鼎)  拼音:wèn dǐng
春秋时,楚庄王征伐陆浑的戎人,并于周室疆域上检阅军队。周定王派遣王孙满慰劳,楚庄王便探问九鼎之大小轻重。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周虽德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因九鼎为夏商周三代的传国宝器,楚庄王问鼎有图谋君位之意。后用以指觊觎王位,谋取政权;或指谋取最高荣誉、地位。《晋书。卷九八。列传。王敦》:「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
《漢語大詞典》:躅蹢
徘徊不前。引申为觊觎、窥伺。 明 唐顺之 《读〈春秋〉》:“春秋始书 荆 入 蔡 以献舞归,则其躅蹢之势已见。 桓 文 奋而扼之,其锋稍阻。”
《漢語大詞典》:逐逐眈眈
觊觎貌。语本易·颐:“虎视眈眈,其欲逐逐。” 郑观应 《盛世危言·边防二》:“ 俄 人早已逐逐眈眈,欲踞之为外府,然后徐图东三省为併吞囊括之谋。”
分類:觊觎
《漢語大詞典》:涎睨
贪婪地盯着。谓垂涎,觊觎。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正月十四日》:“ 香港 与 九龙山 对峙,山势四面迴抱,极占形胜, 英 人以为絶好哈勃,涎睨已久。哈勃者,译言航海避风处也。”
分類:贪婪觊觎
《国语辞典》:染指于鼎(染指于鼎)  拼音:rǎn zhǐ yú dǐng
语出《左传。宣公四年》:「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比喻觊觎非分的利益。
《国语辞典》:诲盗诲淫(诲盗诲淫)  拼音:huì dào huì yín
诲,引诱。「诲盗诲淫」,财物若轻忽收藏而露白,则容易引诱他人觊觎盗窃之心;妇女容貌妖冶却轻佻放荡,则容易招引他人做出邪淫的事。语本《易经。系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后指引诱或教唆人去做窃盗奸淫等坏事。如:「诲盗诲淫的作品,应严加取缔,以免危害善良风俗。」也作「诲淫诲盗」。
《国语辞典》:财多命殆(财多命殆)  拼音:cái duō mìng dài
钱财太多易招盗贼觊觎,危及生命。《后汉书。卷二八上。冯衍传》:「况今位尊身危,财多命殆,鄙人知之,何疑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