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1025
典故
7
词典
222
佛典
286
其它
510
共1025,分6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
(续上)
觉知
觉非
后觉
独觉
觉心
觉海
斗觉
不自觉
无觉
觉性
觉道
觉地
罔觉
本觉
缘觉
《國語辭典》:
觉知(覺知)
拼音:
jué zhī
知觉。《史记。卷一一八。淮南王传》:「吏觉知,使长安尉奇等往捕开章。」《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非寻常行道所由之径,民间皆不觉知。」
分類:
觉知
知觉
觉察
《漢語大詞典》:
觉非(覺非)
感觉到不是。多有悔悟意。亦慨叹人事遭遇。语出 晋
陶潜
《归去来辞》
“觉今是而昨非”。 唐
刘商
《春日卧病》
诗:“今日方知命,前身自觉非。不能忧岁计,无限故山薇。” 宋
苏轼
《华阴寄子由》
诗:“三年无日不思归,梦里还家旋觉非。”
分類:
感觉
有悔
悔悟
慨叹
人事
遭遇
《國語辭典》:
后觉(後覺)
拼音:
hòu jué
较晚觉悟事理的人。《孟子。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分類:
觉悟
《國語辭典》:
独觉(獨覺)
拼音:
dú jué
佛教用语。梵语pratyeka-buddha的意译。一种佛教修行者所證得的果位。参见「辟支佛」条。《瑜伽论记》卷八上:「如上说独觉者,是今世成道,自觉不从他闻,是名独觉辟支迦佛。」
分類:
佛教语
独自
道教
缘觉
玄理
修行
行功
功成
《漢語大詞典》:
觉心(覺心)
佛教语。谓能去迷悟道的心。 明
何良俊
《
四友斋丛说·尊生
》
:“能照见其妄,而斩断念头,禪家谓之觉心。”
分類:
佛教语
悟道
《國語辭典》:
觉海(覺海)
拼音:
jué hǎi
佛教用语:(1)證悟的境界。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2)佛法。隋。
卢思道
〈
辽阳山寺愿文
〉:「投心觉海,束意玄门。」
分類:
佛教
觉悟
教义
深广
《骈字类编》:
斗觉(斗觉)
唐 张谓
早春陪崔中丞浣花溪宴得暄字
旌节临溪口,寒郊斗觉暄。
《國語辭典》:
不自觉(不自覺)
拼音:
bù zì jué
1.自己没发现。如:「犯了这么大的错误还不自觉,我真服了你!」
2.出于潜意识而非刻意的。如:「他沿著小路慢慢走,不自觉的竟然来到与她第一次见面的地方。」
分類:
不自觉
无意识
自然而然
情感
《漢語大詞典》:
无觉(無覺)
(1).未睡醒。
《诗·王风·兔爰》
:“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尚寐无觉。” 朱熹 集传:“觉,寤也。”
(2).没有知觉。 三国 魏
曹植
《金瓠哀辞》
:“天长地久,人生几时?先后无觉,从尔有期。” 康有为
《大同书》
甲部绪言:“使我无觉无知,则草木夭夭,杀斩不知,而何有於他物为?”
分類:
有知
知觉
绪言
《漢語大詞典》:
觉性(覺性)
佛教语。谓能断离一切迷惘而开悟真理的本性。 南朝 梁 沈积
《梁武帝〈立神明成佛义记〉序》
:“莫能精求,互起偏执,乃使天然觉性自没。” 宋
秦观
《录龙井辩才事》
:“讼既往过愆,反本来清浄觉性。” 宋
储泳
《祛疑说》
:“人惟一觉性耳。觉之一字,可以断疑情,祛邪妄。”
分類:
佛教语
能断
迷惘
开悟
真理
《國語辭典》:
觉道(覺道)
拼音:
jué dào
感觉到。《水浒传》第四回:「俺好些时不曾拽拳使脚,觉道身体都困倦了。」《西游记》第七三回:「觉道撞的头痛,急伸手摸摸,把顶梁皮都撞软了。」
分類:
佛教
觉得
成佛
正觉
《漢語大詞典》:
觉地(覺地)
(1).谓修行悟道的意志。 唐
顾况
《题灵山寺》
诗:“觉地本随身, 灵山 重结因。如何战鸟佛,不化捕鱼人。”
(2).佛地。 宋
黄公绍
《福善庙设斋门榜》
:“今则竖胜旛於觉地,下颷驭於熙臺。”
分類:
觉地
佛地
修行
悟道
意志
《漢語大詞典》:
罔觉(罔覺)
无知。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
:“最古之民,冥然罔觉,偏隅为固,八风不通。” 孙中山
《驳“保皇报”》
:“书中所载,语无伦次,义相矛盾,可知作者于论理学一无所知,於政治学更懵然罔觉。”
分類:
无知
《漢語大詞典》:
本觉(本覺)
佛教语。佛教认为,众生心体,自性清净,原有性德,非修成而然,故称“本觉”。
《
大乘起信论
》
:“心体杂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説名本觉。” 唐
王维
《能禅师碑》
:“至于定无所入,慧无所依,大身过于十方,本觉超于三世,根尘不灭,非色灭空,行愿无成。” 宋
洪迈
《
容斋五笔·八种经典
》
:“詮自性,认本觉,莫深於‘实相法密经’。”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五》
:“
《
诗
》
颂 文王 ,一则曰‘缉熙’,再则曰‘缉熙’。熙者,人心本觉之光明乎!”
分類:
佛教语
佛教
众生
生心
心体
自性
清净
《國語辭典》:
缘觉(緣覺)
拼音:
yuán jué
一种佛教修行者所證得的果位。这种果位是阿罗汉中的一类,不从佛陀或其他人那里听闻佛法,由自己的努力了悟四圣谛、證涅槃。另外他也不对他人宣说自己證悟的真理,所以不能成为人天导师。缘觉是梵语辟支佛的意译,唐僧慧苑认为,辟支佛意译作缘觉是错误的,应译作独觉才正确。《中观论疏。卷一末》:「问:『小乘有声闻、缘觉二人……缘觉不禀教,声闻禀教。』」
分類:
缘觉
佛教语
梵语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