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邀胁(邀脅)
要挟;威胁。《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三》:“近者已来,凡是死亡,皆是臺司左右巡举勘检,施行已久,仍恐所差人吏及街市胥徒,同於民家,因事邀胁。”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九:“甚者假夷狄盗贼以邀胁其君。”
《漢語大詞典》:邀索
要挟勒索。《旧五代史·晋书·赵在礼传》:“ 在礼 望尘致敬,首领等倨受其礼,加之凌辱,邀索货财, 在礼 不胜其愤。”《朱子语类》卷一○六:“今到处并不管著限日,或迟延一月,或迟延两三月,以邀索县道,直待计嘱满其所欲,方与呈州。”
《國語辭典》:把柄 拼音:bǎ bǐng
1.把手,器物的握把。民国。章太炎《新方言。释器》:「诗小雅传:『秉,把也。』古以秉为柄,故今谓柄为『把柄』,或直言『把』。」
2.把持、掌握。元。武汉臣《老生儿》第三折:「如今那好家财,则教我那姐夫张良把柄。」
3.可作交涉或要挟的凭据。《红楼梦》第二一回:「平儿仍拿了头发,笑道:『这是我一生的把柄了。好就好,不好就抖漏出这事来。』」
4.證据、依据。《野叟曝言》第九九回:「我在赤身,已略得把柄,本拟与四大户定议,即为剿除。」也作「巴鼻」、「巴柄」、「巴避」、「巴壁」、「笆壁」、「把鼻」、「把臂」。
5.主意、方法。《石点头。卷四。瞿凤奴情愆死盖》:「心上思之又思,没些把柄。」
2.把持、掌握。元。武汉臣《老生儿》第三折:「如今那好家财,则教我那姐夫张良把柄。」
3.可作交涉或要挟的凭据。《红楼梦》第二一回:「平儿仍拿了头发,笑道:『这是我一生的把柄了。好就好,不好就抖漏出这事来。』」
4.證据、依据。《野叟曝言》第九九回:「我在赤身,已略得把柄,本拟与四大户定议,即为剿除。」也作「巴鼻」、「巴柄」、「巴避」、「巴壁」、「笆壁」、「把鼻」、「把臂」。
5.主意、方法。《石点头。卷四。瞿凤奴情愆死盖》:「心上思之又思,没些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