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哈密县(哈密县)  拼音:hā mì xiàn
县名。位于新疆东部,旧时出玉门关至西域皆经由此,地位重要。县境土地肥沃,尤以出产瓜类闻名。现大陆地区改为哈密市。
《国语辞典》:回回历(回回历)  拼音:huí hui lì
西域所用的历法,元代历法即参酌回回历制成。
《国语辞典》:轮台县(轮台县)  拼音:lún tái xiàn
县名。位于新疆库车县东。本是汉朝西域地名。多沙卤,有鱼盐,水草茂盛,畜牧以羊为主。产小麦、玉米、葡萄、棉花及油料作物等。
《漢語大詞典》:干闼婆
1.梵语Gandharva的译音,亦译作"健闼缚"、"犍闼婆"。佛经中经常提到的"天龙八部"中的一类乐神。
2.古代西域对乐人的美称。
3.指海市蜃楼。
《漢語大詞典》:逢入京使
诗篇名。唐代岑参作。写于公元749年作者离长安赴西域途中。全文为:“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写出了远行者的复杂心理,语言自然而含蓄动人。
《漢語大詞典》:狐胡
古代 西域 游牧部落名。位于 车师 柳谷 (今 新疆 吐鲁番 西北 玉勒干铁列克 )。 汉 代先后属西域都护和西域长史。后为 车师 所灭。汉书·西域传下·狐胡国:“ 狐胡国 ,王治 车师 柳谷 ,去 长安 八千二百里。”
《漢語大詞典》:亟墨
古西域国名。在今 新疆 温宿 阿克苏 一带。新唐书·西域传上:“自 龟兹 赢六百里,踰小沙磧,有 跋禄迦 ,小国也,一曰 亟墨 ,即 汉 姑墨国 。横六百里,纵三百里。风俗文字与 龟兹 同,言语少异。”
分類:西域
《漢語大詞典》:诃达罗支国(訶達羅支國)
古西域国名。旧唐书·地理志三:“ 条枝都督府 ,於 訶达罗支国 所治 伏宝瑟颠城 置,以其王领之。”
分類:西域
《漢語大詞典》:漕国(漕國)
西域古国名。约在今 苏联 中亚 撒马尔罕 西北。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卷一作“劫布呾那”,当为对音。隋书·西域传·漕国:“ 漕国 ,在 葱岭 之北。”
《漢語大詞典》:安西都护府
唐朝设于西域的军政机构。公元640年,唐朝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控制,于高昌设立,后移至龟兹(今新疆库车)。管辖天山以南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还统辖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的重兵。790年,治所为吐蕃攻陷。
《漢語大詞典》:安西四镇(安西四鎮)
唐 代设在西域的四个军事重镇。为 龟兹 、 疏勒 、 于阗 、 焉耆 (一作 碎叶 )。始设于 贞观 二十二年(公元649年1月), 永徽 元年(公元650年)罢, 显庆 三年(公元658年)复。 咸亨 元年(公元670年)为 吐蕃 所陷,改 碎叶 为四镇之一。长寿二年(公元693年),破 吐蕃 ,复置 龟兹 疏勒 、 于阗 、 碎叶 四镇, 开元 七年(公元719年)弃 碎叶城 于 西突厥 十姓可汗,又改以 焉耆 为四镇之一。 安史 乱后陷于 吐蕃 。
《漢語大詞典》:阿热(阿熱)
复姓。西域 坚昆国 ,又名 黠戛斯 ,其君曰“阿热”,遂姓 阿热氏 。见新唐书·回鹘传下
《漢語大詞典》:单桓(單桓)
汉 西域国名。地在今 新疆 乌鲁木齐 。汉书·西域传下·单桓国:“ 单桓国 ,王治 单桓城 ,去 长安 八千八百七十里。户二十七,口百九十四,胜兵四十五人。”
《漢語大詞典》:呾蜜
西域古国名。即Tirmidh。公元前二世纪已有 希腊 人的砦堡,公元一至二世纪有 贵霜 王朝时期的遗物。古城西北角之Kara-Tepe有在岩石间开凿的佛教洞窟寺院。近年出土大量文物。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呾蜜国:“顺 缚芻河 北,下流至 呾蜜国 。 呾蜜国 东西六百餘里,南北四百餘里。”
《漢語大詞典》:七旦
西域 龟兹 (今 新疆 库车 )人 苏祗婆 善弹琵琶,于 北周 武帝 时随 突厥 皇后入朝,传述 龟兹 乐律理论。详隋书·音乐志中辽史·音乐志:“ 隋高祖 詔求知音者, 郑译 得 西域 苏祗婆 七旦之声,求合七音八十四调之説,由是雅俗之乐,皆此声矣。”辽史·音乐志:“雅乐有七音,大乐亦有七声,谓之七旦。”参阅 清 凌廷堪 燕乐考原、 向达 《龟兹苏祗婆琵琶七调考原》、 林谦三 《隋唐燕乐调研究》、 潘怀素 《从古今字谱论龟兹乐影响下的民族音乐》
分類:西域龟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