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褒贬(褒貶)  拼音:bāo biǎn
1.批评是非、优劣。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唐。白居易策林四。六十八议文章〉:「今褒贬之文无覈实,则惩劝之道缺矣。」
2.偏指不好的批评、指责。《红楼梦》第一四回:「并不偷安推托,恐落人褒贬,因此日夜不暇,筹画得十分的整肃。」
《國語辭典》:褒贬(褒貶)  拼音:bāo bian
偏义复词,专指不好的批评。《红楼梦》第一四回:「并不偷安推托,恐落人褒贬,因此日夜不暇,筹画得十分的整肃。」
《國語辭典》:一字褒贬(一字褒貶)  拼音:yī zì bāo biǎn
语本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后用以比喻为文记事论人,用字措辞非常严谨。唐。柳宗元 上扬州李吉甫相公献所著文启:「及阁下遭谗妒在外十馀年,又不得效薄伎于前,以希一字之褒贬。」
《国语辞典》:褒贬与夺(褒贬与夺)  拼音:bāo biǎn yǔ duó
赞扬或贬抑之给予与否。《晋书。卷六二。列传。祖逖》:「若使修著一代之典,褒贬与夺,诚一时之俊也。」《抱朴子。外篇。自叙》:「每见世人有好论人物者,比方伦匹,未必当允,而褒贬与夺,或失准格。」
《漢語大詞典》:不置褒贬(不置褒貶)
不说好或坏。《三国演义》第七二回:“ 操 尝造花园一所;造成, 操 往视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
分類:说好
《国语辞典》:落褒贬(落褒贬)  拼音:lào bāo bian
受人批评。如:「这件企划案一定要力求周全,免得提出后落褒贬。」《红楼梦》第一一○回:「外头的事又是他办著。虽说我现今身子不好,想来也不致落褒贬,必是比宁府里还得办些。」《官场现形记》第五五回:「我看土仪呢亦得送,这几个人怎么办法,我的意思总得让让人家,等人家退回来不管,我们再自己办,那就不落褒贬了。」
分类:批评
《國語辭典》:春秋  拼音:chūn qiū
1.泛指四时。《诗经。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句下汉。郑玄。笺:「春秋犹言四时也。」《文选。张衡。东京赋》:「于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
2.年龄。如:「春秋正富」。《汉书。卷五四。苏建传》:「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书名。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为编年体史书。所记起自鲁隐公元年,迄鲁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其书常以一字一语之褒贬寓微言大义。因其记载春秋鲁国十二公的史事,故也称为「十二经」。公羊、谷梁、左氏三家为之作传,称为「春秋三传」。
4.编年史的通称。古时列国史记多名春秋,后私家著述或私人作史亦沿其名,称为「春秋」。如《晏子春秋》、《吕氏春秋》、《吴越春秋》、《十六国春秋》、《十国春秋》之类。
5.(西元前722~前481)孔子作春秋,所记起自鲁隐公元年,迄鲁哀公十四年,凡历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世称此时代为「春秋」。今多以周平王东迁至韩、赵、魏三家分晋(西元前770~前476)为春秋时代。
《國語辭典》:是非  拼音:shì fēi
1.事理的对与错。《孟子。告子上》:「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2.泛称口舌的争论。《儒林外史》第三二回:「替他免了一场是非,成全了功名。」《红楼梦》第一○一回:「凤姐知道不过是家下婆子们,又不知搬什么是非。」
《國語辭典》:进退(進退)  拼音:jìn tuì
1.前进或后退。如:「进退不得」。晋。李密〈陈情表〉:「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魏书。卷四二。列传。郦范》:「腹背受敌,进退无途。」
2.和尊长、客人等见面、告退之类的礼仪。《论语。子张》:「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礼记。内则》:「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之,应唯敬对进退周旋慎齐。」
3.出仕或退隐。《孟子。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馀裕哉?」宋。叶适 故知枢密院事资政殿大学士施公墓志铭:「进退以义,士之节也;枉道干进,士之耻也。」
4.任用或罢免。唐。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明史。卷一七九。列传。邹智》:「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5.使之进退,犹言指挥。《宋史。卷三六五。列传。岳飞》:「飞还兵于舒以俟命,帝又赐札,以飞小心恭谨、不专进退为得体。」
《國語辭典》:轻重(輕重)  拼音:qīng zhòng
1.重量的大小。《左传。宣公三年》:「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2.程度的大小。《书经。吕刑》:「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
3.事物主次、缓急的程度。《史记。卷六十二。管晏传》:「贵轻重,慎权衡。」《红楼梦》第四二回:「颦儿年纪小,只知说,不知道轻重,作姐姐的教道我。」
《漢語大詞典》:善恶(善惡)
好坏;褒贬。《楚辞·离骚》:“世幽昧以眩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善恶书於史册,毁誉流於千载。” 唐 韩愈 《答刘秀才论史书》:“后之作者,在据事跡实録,则善恶自见。” 朱熹 注:“褒贬。” 宋 曾巩 《史馆申请》之三:“善恶可劝戒,是非后世当考者,书之,其细故常行,更不备书。”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五经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恶,示训戒。”
《國語辭典》:荣辱(榮辱)  拼音:róng rù
光荣与耻辱。《易经。系辞上》:「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三国演义》第六八回:「卿乃孤之功臣,孤当与卿共荣辱、同休戚也。」
《國語辭典》:升沉  拼音:shēng chén
形容宦途的进退穷达。唐。李白 送友人入蜀诗:「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國語辭典》:臧否  拼音:zāng pǐ
1.善恶得失。《诗经。大雅。抑》:「于呼小子,未知臧否。」《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评论、褒贬。《文选。张衡。西京赋》:「街谈巷议,弹射臧否,剖析毫釐,擘肌分理。」
《國語辭典》:抑扬(抑揚)  拼音:yì yáng
1.音调的高低。汉。蔡邕琴赋〉:「左手抑扬,右手徘徊。」宋。谢枋得《文章轨范》:「有抑扬,有顿挫。」
2.上下、浮沉。《汉书。卷三○。艺文志》:「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
3.毁誉、褒贬。《晋书。卷三六。张华传》:「汉高八王以宠过夷灭,光武诸将由抑损克终。非上有仁暴之殊,下有愚智之异,盖抑扬与夺使之然耳。」
《漢語大詞典》:予夺(予奪)
(1).赐予和剥夺。周礼·天官·大宰:“以八柄詔王驭群臣:一曰爵,以驭其贵。二曰禄,以驭其富。三曰予,以驭其幸……六曰夺,以驭其贫。” 郑玄 注:“幸,谓言行偶合於善,则有以赐予之……夺,谓臣有大罪,没入家财者。”管子·七法:“予夺也,险易也,利害也,开闭也,杀生也,谓之决塞。”
(2).引申为赏罚。 明 王凤洲 《纲鉴会纂》卷四四:“ 范华阳 曰:‘今 僖宗 两无予夺,何以儆 全忠 而服 克用 耶!’”
(3).裁决,裁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朝夕聚议,寒暑烦劳,背春涉冬,竟无予夺。” 唐 吴兢 贞观政要·纳谏:“ 蜀王 妃父 杨誉 ,在省竞婢,都官郎中 薛仁方 留身勘问,未及予夺。” 明 丘浚 大学衍义补·谨详谳之议:“使断疑狱者,以此为予夺轻重之权度。”
(4).褒贬。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序》:“一时之闻见,本於无心;千载之予夺,狃於私意。” 清 嵇璜 皇朝通志·凡例:“自诸王及内外大臣之例,得请謚者,高下予夺,各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