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达志(達志)
(1).实现了愿望。 唐 韩愈 李正封 《晚秋郾城夜会联句》:“喜颜非忸怩,达志无陨穫。”
(2).表达心意;表示出意愿。《宋史·乐志十二》:“皇天降物,屡化若神。圣实先识,躬以教民。功被天下,为万世文。币以达志,庶几彻闻。”
《漢語大詞典》:发篇(發篇)
(1).篇章的开头。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帝曰:‘ 仲尼 言“唯天为大,唯 尧 则之”。 尧 之大美,在乎则天,顺考古道,非其至也。今发篇开义以明圣德,而舍其大,更称其细,岂作者之意邪?’”
(2).犹行文。指组织文字,表达意思。 晋 张华 《答何劭》诗之二:“是用感嘉貺,写心出中诚。发篇虽温丽,无乃违其情。”
《國語辭典》:用词(用詞)  拼音:yòng cí
1.使用语词。如:「言谈中用词不当,易于引生误会。」
2.使用的词语。如:「骈文的特色就是用词繁丽。」
分類:用词表达
《漢語大詞典》:悱悱
抑郁于心而未能表达貌。《论语·述而》“不悱不发” 何晏 集解引 汉 郑玄 曰:“ 孔子 与人言,必待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説之。” 唐 颜真卿 《梁吴兴太守柳恽西亭记》:“日月滋深,室宇将坏,而文人嘉客,不得极情于兹,愤愤悱悱者久矣。”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一书》:“惟其寡与俗人合也,于公卿之门,未尝有姓名,亦无达者之车回顾,其疎贱抱道,而无所与论,心常愤愤悱悱,恨不得发也。”
《漢語大詞典》:述怀(述懷)
陈述情怀,表达志向。 南朝 宋 颜延之 《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序》:“乃命史臣,累德述怀。”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閒适,感伤,则随时写景,述怀、赠答之作,故次之。” 朱自清 《〈燕知草〉序》:“其实不但‘一样’,他那洞达名理、委曲述怀的地方,有时竟是出蓝胜蓝呢。”
《漢語大詞典》:叙意
表达心意。三国志·吴志·赵达传:“仓卒乏酒,又无嘉肴,无以敍意,如何?”
《國語辭典》:小旻  拼音:xiǎo mín
《诗经。小雅》的篇名。共六章。根据〈诗序〉:「小旻,大夫刺幽王也。」首章二句为:「旻天疾威,敷于下土。」
《漢語大詞典》:弦心
犹琴心。琴音中所表达出的心意。 唐 司空图 《成均讽》:“芳情尽寄于絃心,巧变逾新于 濮 上。”
《漢語大詞典》:图载(圖載)
谓以图像表达。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 颜光禄 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
分類:图像表达
《漢語大詞典》:象道
表达对道的认识。荀子·正名:“辨説也者,心之象道也。” 王先谦 集解:“辨説所以为心想象之道,故心有所明则辨説也。”
分類:表达认识
《漢語大詞典》:达旨(達旨)
亦作“ 达恉 ”。
(1).传达旨意。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大夫 曳庸 曰:‘奉令受使,结和诸侯,通命达旨,赂往遗来,解忧释患,使无所疑,出不忘命,入不被尤;臣之事也。’”
(2).表达主旨。《晋书·裴頠传》:“君子宅情,无求於显,及其立言,在乎达旨而已。” 章炳麟 《文学说例》:“昔之单纯者,语不完具,无伤於达恉。”
《國語辭典》:陈见(陳見)  拼音:chén jiàn
陈旧的见解。如:「看人要不带陈见。」
分類:陈述表达
《漢語大詞典》:发吐(發吐)
发言吐字。喻指口头表达。北齐书·元文遥传:“ 文遥 歷事三主,明达世务。每临轩,多命宣勑,号令文武,声韵高明,发吐无滞。”
《漢語大詞典》:通谢(通謝)
表达谢意。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诛韩本末:“四月,遣 萧山 县丞 方信儒 奉信,通谢 金国 。”
分類:表达谢意
《國語辭典》:书面(書面)  拼音:shū miàn
1.用文字表达。如:「书面意见」、「书面记录」。
2.书的封面。如:「这本书的书面设计相当别出心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