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子夫入侍
  
相关人物
刘彻(汉武帝)
 
平阳公主
 
卫子夫


《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
卫皇后字子夫,生微矣。盖其家号曰卫氏出平阳侯邑。子夫为平阳主讴者。武帝初即位,数岁无子。平阳主求诸良家子女十馀人,饰置家。武帝祓霸上还,因过平阳主。主见所侍美人。上弗说。既饮,讴者进,上望见,独说卫子夫。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上还坐,驩甚。赐平阳主金千斤。主因奏子夫奉送入宫。子夫上车,平阳主拊其背曰:「行矣,彊饭,勉之!即贵,无相忘。」入宫岁馀,竟不复幸。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归之。卫子夫得见,涕泣请出。上怜之,复幸,遂有身,尊宠日隆。……初,上为太子时,娶长公主女为妃。立为帝,妃立为皇后,姓陈氏,无子。上之得为嗣,大长公主有力焉,以故陈皇后骄贵。闻卫子夫大幸,恚,几死者数矣。上愈怒。陈皇后挟妇人媚道,其事颇觉,于是废陈皇后,而立卫子夫为皇后。

例句

瑶房侍寝世莫知,金屋更衣人不见。 崔颢 郸邯宫人怨

子夫前入侍,飞燕复当时。 武平一 妾薄命

蜀国暖回溪峡浪,卫娘清转遏云歌。 罗隐 春思

典故  
芥拾紫衣
 
青紫如拾芥
 
青紫拾芥


《汉书》卷七十五〈眭两夏侯京翼李列传·夏侯胜〉~359~
始,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俛拾地芥耳。学经不明,不如归耕。」

简释

拾青:指以学问求富贵。唐高适《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从此日闲放,焉能怀拾青。”

典故
吴宫麋鹿
 
吴台游鹿
 
吴台草
 
吴苑走鹿麋
 
姑苏蔓草
 
姑苏鹿戏
 
姑苏麋鹿
 
游鹿
 
游鹿衔花
 
湿楚臣衣
 
湿楚衣
 
聚麋鹿
 
台荒麋迹
 
荆棘堪伤
 
荒台麋鹿
 
苏台鹿走
 
路走姑苏台
 
游鹿
 
野鹿上高台
 
香径走麋鹿
 
鹿游唐苑
 
鹿登台榭
  
鹿豕衔枯荠
 
鹿走姑苏
 
麋鹿上高台
 
麋鹿呦呦
 
麋鹿姑苏
 
麋鹿泣姑苏
  
麋鹿荒台

相关人物
伍员(字子胥)
 
刘安(淮南王)


《史记》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传〉~3085~
王坐东宫,召伍被与谋,曰:「将军上。」被怅然曰:「上宽赦大王,王复安得此亡国之语乎!臣闻子胥谏吴王,吴王不用,乃曰:『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今臣亦见宫中生荆棘,露沾衣也。」
《吴越春秋》卷九〈勾践阴谋外传·勾践十三年〉
子胥曰:「臣闻狼子有野心,仇雠之人不可亲。夫虎不可喂以食,蝮蛇不恣其意。今大王捐国家之福,以饶无益之雠,弃忠臣之言,而顺敌人之欲,臣必见越之破吴,豸鹿游于姑胥之台,荆榛蔓于宫阙。愿王览武王伐纣之事也。」

例句

可怜荒堞晚冥濛,麋鹿呦呦达遗址。 刘商 姑苏怀古送秀才下第归江南

桑田东海变,麋鹿姑苏游。 张九龄 经江宁览旧迹至玄武湖

棘生石虎殿,鹿走姑苏台。 李白 对酒

姑苏台下草,麋鹿暗生麑。 白居易 杂兴三首之三

两地干戈连越绝,数年麋鹿卧姑苏。 罗隐 送王使君赴苏台

鸱鸮悲东国,麋鹿泣姑苏。 陈子昂 感遇诗三十八首之十五

露积吴台草,风入郢门楸。 骆宾王 宿山庄

别有吴台上,应湿楚臣衣。 骆宾王 秋露

典故
故著寻常淡薄衣


《全唐诗》卷三百八十六〈倡女词〉
轻鬓丛梳阔扫眉,为嫌风日下楼稀。画罗金缕难相称,故著寻常淡薄衣。
典故 
衮衣补


《毛诗正义》卷十八之三〈大雅·荡之什·烝民〉~676~
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汉·毛亨传:「有衮冕者,君之上服也。仲山甫补之,善补过也。」汉·郑玄笺:「衮职者,不敢斥王之言也。王之职有阙,辄能补之者,仲山甫也。」唐·孔颖达疏:「衮职,实王职也。不言王而言衮,不敢指斥而言。」
《毛诗正义》卷八之三〈国风·豳风·九罭〉~302~
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鸿飞遵渚,公归无所。于女信处。鸿飞遵陆,公归不复。于女信宿。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汉·毛亨传:「所以见周公也。衮衣,卷龙也。汉·郑玄笺:「王迎周公,当以上公之服往见之。」
典故
汉仪再睹
 
汉威仪
 
识汉衣冠

相关人物
刘秀(汉光武帝)


《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上》
更始将北都洛阳,以光武行司隶校尉,使前整修宫府。于是置僚属,作文移,从事司察,一如旧章。时三辅吏士东迎更始,见诸将过,皆冠帻,而服妇人衣,诸于绣镼,莫不笑之,或有畏而走者。及见司隶僚属,皆欢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由是识者皆属心焉。

例句

独逢尧典日,再睹汉官时。 严武 酬别杜二

庶同昆阳举,再睹汉仪新。 李白 赠张相镐二首之一(时逃难在宿松山作。萧士赟云,此下八首非白作。)

太宗社稷一朝正,汉宫威仪重昭洗。 杜甫 狄明府(博济。一作寄狄明府。)

不图汉官仪,今日忽再睹。 独孤及 季冬自嵩山赴洛道中作(第二十五句缺一字。二十六句缺三字)

已传尧雨露,更说汉威仪。 皇甫曾 送汤中丞和蕃

典故
褐衣客


《孟子》卷五《滕文公上》
「许子衣褐。」东汉·赵岐注:「以毳织之,若今马衣也。或曰,褐,枲衣也;一曰,粗布衣也。」

例句

谁知褐衣客,憔悴在书窗。 柳中庸 春思赠人

典故

《全唐诗》卷三百三十二〈郡中即事三首〉
〈郡中即事三首〉其二:「红衣落尽暗香残,叶上秋光白露寒。越女含情已无限,莫教长袖倚阑干。」
典故 
相关人物
刘邦(汉高祖)
 
韩信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徵其兵击楚。楚已亡龙且,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例句

解衣延宠命,横剑总威名。 李适 奉和幸望春宫送朔方军大总管张仁亶

推食天厨至,投醪御酒传。 萧至忠 送张亶赴朔方应制

典故
解衣盘礡


《庄子集释》卷七下〈外篇·田子方〉~79~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2622~
楚已亡龙且,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天下共苦秦久矣,相与戮力击秦。秦已破,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汉王复兴兵而东,侵人之分,夺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关,收诸侯之兵以东击楚,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厌足如是甚也。且汉王不可必,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得脱,辄倍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陈书》卷十三〈荀朗列传〉~202~
时京师大饥,百姓皆于江外就食,朗更招致部曲,解衣推食,以相赈赡,?至数万人。
典故

《盐铁论》卷六〈散不足〉~352~
古者,鹿裘皮冒,蹄足不去。及其后,大夫士狐貉缝腋,羔麑豹袪。庶人则毛绔衳彤,羝襆皮傅。今富者鼲貂,狐白翥。中者罽衣金缕,燕●代黄。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十八〈刘孝威·乐府·拟古应教〉~872~
青铺绿琐琉璃扉,琼筵玉笥金缕衣。美人年几可十馀,含羞转笑歛风裾。珠丸出弹不可追,空留可怜持与谁。

《开元天宝遗事》卷上〈天宝上·金衣公子〉
明皇每于禁苑中,见黄莺,常呼之为金衣公子。
典故
衣锦归
 
锦服还家

相关人物
柳庆远


《梁书》卷九《柳庆远传》
「四年,出为使持节、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诸军事、征虏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高祖饯于新亭,谓曰:『卿衣锦还乡,朕无西顾之忧矣。』」

简释

衣锦归:指富贵还乡。宋刘兼《宣赐锦袍设上赠诸郡客》:“深冬苦得朝丹阙,太华峰前衣锦归。”


例句

还家锦服贵,出使绣衣香。 岑参 送许员外江外置常平仓

本是江南客,还同衣锦归。 李端 送义兴元少府

甲科文比玉,归路锦为衣。 独孤及 送虞秀才擢第归长沙

采兰兼衣锦,何似买臣还。 钱起 送陈供奉恩敕放归觐省

典故
衣锦赋荣归
  
锦绣夜行
 
锦衣白昼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35~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汉书》卷三十一〈陈胜项籍列传·项籍〉~808~
后数日,羽乃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其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宝货,略妇女而东。秦民失望。于是韩生说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肥饶,可都以伯。」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又怀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韩生曰:「人谓楚人沐猴而冠,果然。」羽闻之,斩韩生。
《梁书》卷九〈柳庆远列传〉~82~
霸府建,以为太尉从事中郎。高祖受禅,迁散骑常侍、右卫将军,加征虏将军,封重安侯,食邑千户。母忧去职,以本官起之,固辞不拜。天监二年,迁中领军,改封云杜侯。四年,出为使持节、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诸军事、征虏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高祖饯于新亭,谓曰:「卿衣锦还乡,朕无西顾之忧矣。」
《國語辭典》:更衣  拼音:gēng yī
1.1.换衣服。《三国演义》第四回:「是夜陈宫收拾盘费,与曹操更衣易服。」
2.换衣服的地方。《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右内吏发小民供待会所,后乃私置更衣,从宣曲以南十二所。」
3.上厕所的委婉说法。《三国演义》第三四回:「以目视玄德,低声谓曰:『请更衣。』玄德会意,即起如厕。」
《漢語大詞典》:卫娘(衛娘)
指 汉武帝 皇后 卫子夫 。她以发美得宠。事见汉武故事。后因以“卫娘”借指冶容女子。 唐 李贺 《浩歌》:“漏催水咽玉蟾蜍, 卫娘 髮薄不胜梳。” 清 陈维嵩 《齐天乐·蝉》词:“悄然低问:可仍记当初, 卫娘 低髩?”
《漢語大詞典》:拾紫
见“ 拾青紫 ”。
《漢語大詞典》:拾青紫
谓获取高官显位。周书·儒林传论:“前世通六艺之士,莫不兼达政术,故云拾青紫如地芥。” 清 赵翼 《放歌》:“少年鼻息冲云汉,唾手便思拾青紫。”亦省作“ 拾青 ”、“ 拾紫 ”。 唐 高适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从此日闲放,焉能怀拾青。” 唐 顾云 《投刑部赵郎中启》:“偶学杀青,因思拾紫。”参见“ 拾地芥 ”。
《漢語大詞典》:拾青
(1).见“ 拾青紫 ”。
(2).见“ 拾地芥 ”。
《漢語大詞典》:拾青紫
谓获取高官显位。周书·儒林传论:“前世通六艺之士,莫不兼达政术,故云拾青紫如地芥。” 清 赵翼 《放歌》:“少年鼻息冲云汉,唾手便思拾青紫。”亦省作“ 拾青 ”、“ 拾紫 ”。 唐 高适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从此日闲放,焉能怀拾青。” 唐 顾云 《投刑部赵郎中启》:“偶学杀青,因思拾紫。”参见“ 拾地芥 ”。
《漢語大詞典》:拾地芥
汉书·夏侯胜传:“ 胜 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俛拾地芥耳。’”青紫,古时公卿服色。借指高官显爵。后以“拾地芥”比喻取之极易。文选·任昉〈天监三年策秀才文〉之二:“輜軿青紫,如拾地芥。” 刘良 注:“取之易如拾地草也。”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元年:“凭藉国威,取 王世充 如拾地芥耳!” 胡三省 注引 颜师古 曰:“地芥,谓草芥之横在地上者;俯而拾之,言易而必得也。”亦作“ 拾青 ”、“ 拾芥 ”。 唐 薛逢 《邻相反行》:“涉书猎史无早暮,坐期朱紫如拾青。” 唐 柳宗元 《为裴中丞伐黄贼转牒》:“事同拾芥,力易摧枯。”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以汝材力,三百万亦如拾芥,三钱何至于是。”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二章:“ 满 人中有建立功名者,取王公如拾芥。”
《漢語大詞典》:鹿苑
(1).饲养鹿的园囿。春秋·成公十八年“筑鹿囿” 晋 杜预 注:“筑墙为鹿苑。” 南朝 宋 鲍照 《蒜山被始兴王命作》诗:“鹿苑岂淹睇, 兔园 不足留。”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品艳》:“犹记其靸轻烟,曳文雾,下六萌油碧,以宫綃扇障鬟,依母向鹿苑中,为荷花祝生日。”
(2).古苑名。在今 山西省 大同县 北。魏书·太祖纪:“ 天兴 二年二月,以所获 高车 众起 鹿苑 。”
(3).地名。晋书·陆机传:“ 长沙王 乂 奉天子与 机 战於 鹿苑 , 机 军大败,赴 七里涧 而死者如积焉。”
(4).即 鹿野苑 。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法云寺:“摹写真容,似丈六之见 鹿苑 。” 范祥雍 校注:“ 鹿苑 ,即 鹿野苑 ,佛成道处。”
(5).指僧园、佛寺。 清 赵翼 《李雨村观察自蜀中续寄诗话比旧增多戏题于后》诗:“採兼 鹿苑 高僧座,购到 鸡林 贾客舟。”参见“ 鹿野苑 ”。
《漢語大詞典》:鹿野苑
佛教地名。在 中天竺 波罗奈国 。 释迦 成道后,始来此说四谛之法,度 憍陈如 等五比丘,故名 仙人论处 。杂阿含经卷二三:“此处仙人园 鹿野苑 ,如来於中为五比丘三转十二行法轮。”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上:“西方圣人以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自从 鹿野苑 中,直至於 跋提河 ,演説苦空无我无量妙义。”
《漢語大詞典》:麋鹿游(麋鹿遊)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臣闻 子胥 諫 吴王 , 吴王 不用,乃曰:‘臣今见麋鹿游 姑苏之臺 也。’今臣亦见宫中生荆棘,露霑衣也。”后因以“麋鹿游”比喻繁华之地变为荒凉之所,暗示国家沦亡。 明 徐复祚《投梭记·应聘》:“远害朝看麋鹿游,蒙筐篚亲相叩。” 清 林旭 《虎丘道上》诗:“新愁旧恨相随续,举目真看麋鹿游。”
《國語辭典》:衮衣(袞衣)  拼音:gǔn yī
古代礼服,指龙衣。《诗经。豳风。九罭》:「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漢語大詞典》:红衣(紅衣)
(1).红色衣裳。 唐 李远 《闻明上人逝寄友人》诗:“游人縹緲红衣乱,座客从容白日长。”
(2).喻指红色羽毛。 唐 杜牧 《齐安郡后池绝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宋 祖可 《菩萨蛮》词:“鸳鸯如解语,对浴红衣去。”
(3).荷花瓣的别称。 唐 许浑 《秋晚云阳驿西亭莲池》诗:“烟开翠扇清风晓,水泥红衣白露秋。” 唐 赵嘏 《长安晚秋》诗:“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宋 姜夔 《惜红衣·荷花》词:“虹梁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籍。”
《漢語大詞典》:推食
见“ 推食解衣 ”。
《國語辭典》:推食解衣  拼音:tuī shí jiě yī
比喻施惠于人。参见「解衣推食」条。《隋书。卷六四。沈光传》:「帝每推食解衣以赐之,同辈莫与为比。」明。李贽〈又书使通州诗后〉:「某奉别公近二十年矣,别后不复一致书问,而公念某犹昔也。推食解衣,至今犹然。」
分類:恩惠
《國語辭典》:解衣  拼音:jiě yī
脱衣。《战国策。齐策六》:「太子乃解衣免服,逃太史之家。」《儒林外史》第五一回:「那妇人不见凤四老爹解衣,耳朵里却听得轧轧的橹声。」
分類:解衣脱衣
《國語辭典》:解衣推食  拼音:jiě yī tuī shí
将衣食赠送他人,以示关怀之意。语本《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后比喻慷慨的施惠于人。《太平广记。卷七三。王常》:「见人不平,必手刃之;见人饥寒,至于解衣推食,略无难色。」明。邵璨《香囊记》第四○出:「周姥姥,孺人多蒙解衣推食之恩,未得补报。」也作「推食解衣」。
《國語辭典》:解衣推食  拼音:jiě yī tuī shí
将衣食赠送他人,以示关怀之意。语本《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后比喻慷慨的施惠于人。《太平广记。卷七三。王常》:「见人不平,必手刃之;见人饥寒,至于解衣推食,略无难色。」明。邵璨《香囊记》第四○出:「周姥姥,孺人多蒙解衣推食之恩,未得补报。」也作「推食解衣」。
《國語辭典》:金缕衣(金縷衣)  拼音:jīn lǚ yī
1.以金色丝线编织而成的衣服。南朝梁。刘孝威〈拟古应教〉诗:「书铺绿琐琉璃扉,琼筵玉笥金镂衣。」
2.古代皇帝和贵族死时穿用的葬服。参见「金镂玉衣」条。
3.诗名。七言绝句。乐府诗集题为唐李锜所作。李锜曾任节度使,其妾杜秋娘以善唱此曲著名,概因如此,唐诗三百首中径题作者为杜秋娘。
4.乐曲名。唐。杜牧〈杜秋娘〉诗:「秋持玉斝醉,与唱金镂衣。」
《漢語大詞典》:金衣公子
(1).黄莺的别名。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金衣公子:“ 明皇 每於禁苑中见黄鶯,常呼之为金衣公子。” 清 张潮 《花鸟春秋》:“金衣公子歷聘于柳。”
(2).曲牌名。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五娘牛小姐见面》、 清 李渔 《奈何天·密筹》均有用此曲牌谱的曲子。
《國語辭典》:衣锦还乡(衣錦還鄉)  拼音:yì jǐn huán xiāng
身穿锦绣的衣服返回故乡。形容人功成名就后荣归故乡。《五代史平话。汉史。卷上》:「那厅上坐的,却是李长者赘婿刘知远,受了北京留守,衣锦还乡也。」《儒林外史》第五○回:「儒生落魄,变成衣锦还乡。」也作「衣锦故乡」、「衣锦过乡」、「衣锦荣归」。
《漢語大詞典》:锦衣行昼(錦衣行晝)
谓富贵须归故里。语本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 ﹞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宋 辛弃疾 《水龙吟·次年南涧用前韵为仆寿仆与公生日相去一日再和以寿南涧》词:“金印明年如斗。向中州,锦衣行昼。”
分類:富贵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