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郑如兰(1835~1911),字香谷,号芝田,清淡水厅竹堑人,郑崇和三子用锦之次子。少年勤学,取进生员,因成绩优异而补增生,受知于台湾道丁曰健。光绪十五年(1889),因为办团练有功,由增生授候选主事,赏戴花翎,后加道衔。家业素丰,但自奉甚俭,尤不喜以财富誇耀于人,唯对公义之事则未有吝色,凡邑中所需困急,莫不慷慨捐输,故人人称诵其德行善举,颇能克承郑崇和、郑用锡、郑用鉴乡贤之风范。 郑如兰对诗歌创作及诗社活动颇为热爱,广结林亦图、郑鹏云、王松、吴澄秋……等诗人,在北郭园中诗酒酬唱,风雅不辍,甚受骚坛雅士的推崇,继郑用锡、林占梅之后,成为竹堑文坛领袖。平生写作不少,颇多散佚,生前亦未付梓,弃世后三年(1913),其孙郑肇基始裒辑之,并托嘱王松担任校雠,委由台北《台湾日日新报》出版印刷。诗集名为《偏远堂吟草》,乃因如兰书斋之名而得。计有古今体诗一百五十八首,涵盖清代及日治时期之创作,尤以清代为主。民国八十一年(1992),龙文出版社据此版本重新影印,是目前市上通行本,以下所录,即据此编校。关于郑如兰之诗作,郑家珍以为与陶潜诗风近似;吴曾祺誉其风格冲融凝远,读之使人和静;陈衍也以为「偏远堂诗专主性情,其学陶、白也固宜。」
《國語辭典》:人亡政息  拼音:rén wáng zhèng xí
本指为政在于得人则政行,不得其人则政废。语本《礼记。中庸》:「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后用以指执政者不在其位,则他所制定的政策也随著废弃了。
《國語辭典》:人存政举(人存政舉)  拼音:rén cún zhèng jǔ
语本《礼记。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指施政者在位,则其主导之政教措施便得以推行。《花月痕》第四六回:「只这议论,都是认真担当天下事的文字;人存政举,便自易易。」
《國語辭典》: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拼音:shàn yǒu shàn bào,è yǒu è bào
(谚语)做好事会有好结果,做坏事会有坏结果。元。无名氏《朱砂担》第二折:「便好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若不降严霜,松柏不如蒿草。』」
《國語辭典》:乐善好施(樂善好施)  拼音:lè shàn hào shī
语本《史记。卷二四。乐书》:「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指乐于行善,喜好施舍、济助他人。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四:「夫心处九宫惊门主智,使人乐善好施,恭孝以修仁,则心和而形全也。」也作「好施乐善」、「好善乐施」。
《國語辭典》:乐善好义(樂善好義)  拼音:lè shàn hào yì
乐于行善,讲求义气。宋。曾巩〈与杜相公书〉:「伏以阁下朴厚清明,谠直之行,乐善好义。」
分類:行善喜好
加行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生得善而言。与所谓方便善及修得善同义。即加行方便所得之善心也。俱舍论七曰:「三界善心,各分二种,谓加行得生得别故。」又法苑义林章六末曰:「若于三藏,要用功力,所生明胜觉慧之善心,名加行善。由功力起,性极明了。读解文义,加行而起,名为闻慧。」又次下曰:「此三类慧,皆非生得,非闇味故。并为加行得加行善故。」皆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指加行方便所得的善心,与方便善及修得善同义。
行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止善而言。为进趣之善所谓诸善奉行也。与作持同义。
同行善知识
【三藏法数】
谓修观行之人,互相策发,切磋琢磨,并心齐志,如乘一船,故名同行善知识。
行善憍如鸠
【三藏法数】
谓人恃己能行少善,便即凌慢有德之人,如鸠性虽纯,不知自拙,故名行善憍如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