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著 → 着著”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283,分1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六籍
体例
条例
长笺
新作
讲道
大纲
获麟
方志
编年
经典
兵书
论著
纲目
绪言
《國語辭典》:六籍  拼音:liù jí
1.六部儒家书籍。指《诗》、《书》、《易》、《礼》、《春秋》、《乐》。《北史。卷三四。江式传》:「文字著六籍之宗,五教之始。」
2.佛学上以《大般若经》、《金刚经》、《维摩诘经》、《楞伽经》、《圆觉经》、《楞严经》,号为「禅家六籍」。
《國語辭典》:体例(體例)  拼音:tǐ lì
1.处事的纲领和法则。《晋书。卷四六。列传。李重》:「臣以革法创制,当先尽开塞利害之理,举而错之,使体例大通而无否滞亦未易故也。」
2.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魏书。卷三五。列传。崔浩》:「初,太祖诏尚书郎邓渊著国记十馀卷,编年次事,体例未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七○。史部。地理类三。武林旧事》:「今考所载,体例虽仿孟书,而词华典赡,南宋人遗篇剩句,颇赖以存。」
《國語辭典》:条例(條例)  拼音:tiáo lì
分条订立的规则。《喻世明言。卷一三。张道陵七试赵升》:「真人见人心信服,乃立为条例。」《福惠全书。卷五。莅任部。禀帖赘说》:「此案已结,细查条例。」
《國語辭典》:长笺(長箋)  拼音:cháng jiān
1.狭长而华贵的纸幅,旧时用来题咏诗文或作为书翰用纸。宋。吴澄〈贡院校文用张韵〉诗四首之一:「裁决至公还似乐,赓诗何惜费长笺?」
2.训诂的书,采集众说,而加以裁断,称为「长笺」。如:「说文长笺」、「六书长笺」。
《漢語大詞典》:新作
(1).新造。左传·僖公二十年:“春,新作南门。” 唐 韩愈 《处州孔子庙碑》:“独 处州 刺史 鄴侯 李繁 至官,能以为先,既新作 孔子庙 ,又令工改为 颜子 至 子夏 十人像。”
(2).新作品;新著作。 唐 张乔 《再题敬亭清越上人山房》诗:“久别多新作,长吟洗俗愁。” 宋 欧阳修 《读张李二生文赠石先生诗》:“先生示我何矜夸,手携文编谓新作。”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吾知举世之人不约而同皆以‘续貂’、‘蛇足’四字为新作之定评矣。”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 中国 作家的新作,实在稀薄得很。”
《國語辭典》:讲道(講道)  拼音:jiǎng dào
讲解经义或宗教教义。《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今广延群儒,博谋讲道。」《西游记》第一回:「我家师父,正才下榻,登坛讲道。」
《國語辭典》:大纲(大綱)  拼音:dà gāng
1.重要纲领。《汉书。卷七二。王吉传》:「夫妇,人伦大纲,夭寿之萌也。」
2.大概的内容或情形。《文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辞多不可一一粗举大纲,以当谈笑。」《文选。曹植。洛神赋》:「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
3.处理主要事物的人。《金瓶梅》第二三回:「就是后边大娘,无过只是个大纲儿,小的还是娘抬举多。」
4.夫妻。明。王世贞《鸣凤记》第一四出:「前车已覆须明鉴,休得要无益轻生绝大纲。」
《漢語大詞典》:获麟(獲麟)
(1).指 春秋 鲁哀公 十四年猎获麒麟事。相传 孔子 作春秋至此而辍笔。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 杜预 注:“麟者仁兽,圣王之嘉瑞也。时无明王出而遇获, 仲尼 伤 周 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脩中兴之教。絶笔於‘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为终也。” 唐 李白 《古风》之一:“希圣如有立,絶笔於获麟。”
(2).指 春秋 末期。史记·太史公自序:“自获麟以来四百有餘年,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絶。”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祖 通 ﹞依春秋体例,自获麟后,歷 秦 汉 至於 后魏 ,著纪年之书,谓之元经。”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一节:“独至获麟以后,迄於 秦始 ,实为 中国 社会变动最剧之时代。”
(3).指 汉武帝 太始 二年捕获白麟事。《汉书·武帝纪》:“往者( 太始 二年)朕郊见上帝,西登 陇首 ,获白麟以馈宗庙。”后汉书·班彪传:“ 孝武 之世,太史令 司马迁 ……据 楚 汉 列国时事,上自 黄帝 ,下讫获麟,作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凡百三十篇。”
(4).喻指著作的绝笔。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上:“以有涯之生,逐无涯之智,余将养性养神,获麟於《金楼》之制。” 唐 唐彦谦 《吊方干处士》诗之一:“别号行鸣雁,遗编感获麟。”
《國語辭典》:方志  拼音:fāng zhì
记载一地的地理环境、气候、产物、史迹跟人文的书。《周礼。地官。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也作「地方志」。
《國語辭典》:编年(編年)  拼音:biān nián
1.以年为纲,按年序纪录史事。《公羊传。隐公六年》:「春秋编年,四时具,然后为年。」《新唐书。卷一九四。卓行列传。元德秀》:「颖士尤罪子长不编年而为列传,后世因之,非典训也。」
2.指编年体。唐。刘知几《史通。卷一。六家》:「所在史官,记其国事,为纪传者则规模班、马;创编年者,则议拟荀、袁。」
《國語辭典》:经典(經典)  拼音:jīng diǎn
1.经书。旧多指儒家经书。《汉书。卷七七。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孙宝》:「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晋书。卷四六。列传。李重》:「每大事及疑议,辄参以经典处决,多皆施行。」
2.宗教典籍。唐。白居易 苏州重元寺法华院石壁经碑文:「佛涅槃后,世界空虚,惟是经典,与众生俱。」《儒林外史》第二一回:「见桌上摆著一座香炉,一个灯盏,一串念珠,桌上放著些废残的经典。」
3.形容制作美善,可以流传久远,成为后世模范。如:「经典之作」、「经典名片」。
《國語辭典》:兵书(兵書)  拼音:bīng shū
古代军事著作的统称。如《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等均属之。《汉书。卷三○。艺文志》:「至于孝成,命任宏论次兵书为四种。」《三国演义》第六一回:「操心中郁闷,閒看兵书。」
《國語辭典》:论著(論著)  拼音:lùn zhù
1.论述、著作。《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汉书。卷四三。郦陆朱刘叔孙传。叔孙通》:「及稍定汉诸仪法,皆通所论著也。」
2.带有论述性质的著作。如:「教授的论著宏富,在学术界引起热烈的回响。」
《國語辭典》:纲目(綱目)  拼音:gāng mù
1.事物的大纲与细目。《南史。卷七二。文学传。钟嵘传》:「时齐明帝躬亲细务,纲目亦密。于是郡县及六署九府常行职事,莫不争自启闻,取决诏敕。」
2.泛指书的大纲与细目,常条列于编首,以备查索。
《國語辭典》:绪言(緒言)  拼音:xù yán
书籍或论文的导言文字。也作「导言」、「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