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菩提  拼音:pú tí
从污染迷惑中体悟四圣谛。梵语bodhi的音译。南朝梁。萧衍〈游钟山大爱敬寺〉诗:「菩提圣种子,十力良福田。」《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
《國語辭典》:菩提树(菩提樹)  拼音:pú tí shù
植物名:(1)桑科榕属,大乔木。叶卵圆形或三角状卵形,先端长尾状锐尖,边缘波状。隐头果扁圆形。也称为「觉树」、「思惟树」。(2)田麻科菩提树属,落叶乔木。叶为不等边心脏形或广三角形,先端尖,下面密生带白色茸毛。七月叶腋生细长苞,苞中央出花梗,分枝开黄褐色花。花后结圆形果实。核果可做念佛珠,植株供观赏。
《國語辭典》:菩提树(菩提樹)  拼音:pú tí shù
植物名:(1)桑科榕属,大乔木。叶卵圆形或三角状卵形,先端长尾状锐尖,边缘波状。隐头果扁圆形。也称为「觉树」、「思惟树」。(2)田麻科菩提树属,落叶乔木。叶为不等边心脏形或广三角形,先端尖,下面密生带白色茸毛。七月叶腋生细长苞,苞中央出花梗,分枝开黄褐色花。花后结圆形果实。核果可做念佛珠,植株供观赏。
《漢語大詞典》:须菩提(須菩提)
(1).梵语subhūti的音译。或译为“须浮帝”、“须扶提”、“苏部底”等。意译为“善现”、“善见”、“善吉”、“空生”等。古 印度 拘萨罗国 舍卫城 长者 鸠留 之子,出家为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之一,以“解空第一”著称。《维摩诘经·弟子品》:“佛告 须菩提 :‘汝行诣 维摩詰 问疾。’” 僧肇 注:“ 须菩提 、 秦 言 善吉 。弟子中‘解空第一’也。”
(2).对年高德劭之僧的尊称。景德传灯录·百丈大智禅师:“於是创意别立禪居,凡具道眼有可尊之德者,号曰长老,如西域道高腊长,呼须菩提等之谓也。”
《漢語大詞典》:三菩提
见“ 三藐三菩提 ”。
《國語辭典》:三藐三菩提  拼音:sān miǎo sān pú tí
佛教用语。为梵语samyaksaṃbodhi的音译。意译为正等正觉。佛教谓最究竟的觉悟。《妙法莲华经》卷二:「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也作「正等菩提」、「三耶三菩提」。
《國語辭典》:菩提子  拼音:pú tí zǐ
1.禾本科「薏苡仁」之别名。参见「薏苡仁」条。
2.「无患子」的别名。参见「无患子」条。
3.田麻科「菩提树」即「大叶椴」或「圆果杜英」之种核,用制念珠。也称为「菩提子」。
《漢語大詞典》:无上菩提(無上菩提)
佛教语。谓最高之觉悟境界。大宝积经卷二八:“彼菩萨信诸如来正真正觉无上菩提。” 宋 苏轼 《题王霭如来出山相赞》:“错不错,安得无上菩提成等正觉?”《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凡是洞中,各有一个尊者在内做洞主,住居极乐胜境,同脩无上菩提。”
《国语辞典》:菩提迦耶  拼音:pú tí jiā yē
地名。位于印度比哈尔邦伽耶县,相传释迦牟尼在此菩提树下悟道。西元前三世纪阿育王于该处立大塔以资纪念。现存五十二公尺高的大塔,乃中古世纪改建者。十九世纪经英国考古学家发现后,重新成为佛教朝山的重点,今已有泰国、缅甸、斯里兰卡、西藏、不丹、尼泊尔、中国、日本等地佛教徒盖多所寺院于此。也称为「菩提道场」、「佛陀伽耶」。
《国语辞典》:菩提流支  拼音:pú tí liú zhī
北天竺的高僧。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来洛阳,居大宁寺。与勒那摩提、佛陀扇多共译世亲的《十地经论》,被尊为地论师相州北派之祖。此外尚译有《佛名经》、《入楞伽经》、《宝性论》等凡三十馀部。
《国语辞典》:菩提流志  拼音:pú tí liú zhì
人名。本名达磨流支,南天竺人。十二岁从外道出家,六十岁始归依佛教。唐高宗时遣使迎请,武后时到达洛阳,于佛授记寺从事译经,中宗时于长安宗福寺译编《大宝积经》。前后共出五十三部经典。
《国语辞典》:菩提达摩(菩提达摩)  拼音:pú tí dá mó
梵语Bodhidharma的音译。中国禅宗初祖。南印度人种姓不详,出家后倾心于大乘佛法。来华时间有三说:一说南朝宋末;一说梁武帝普通元年;另说大通元年,到达广州,后至北魏,所到之处,以禅法教人。游嵩山少林寺,在那儿独自修习禅定,时人称为「壁观婆罗门」。以二入四行为修行的方法。达摩的事迹,随著禅宗的发展,渐趋神异,并成为中国画家所爱的画题。在通俗侠义小说中,菩提达摩也成了少林武功的创始者。
分类:梵语音译
《国语辞典》:菩提道灯论(菩提道灯论)  拼音:pú tí dào dēng lùn
书名。阿底峡撰。阐述佛教修习次第,依上士、中士、下士之三士道循序渐进,著重在发菩提心、持戒、修观,并强调显教的修持,是修行密续的基础。后有仲敦巴等人专弘其说,形成西藏佛教噶当派的特色,对西藏佛教有广大影响。
《国语辞典》:菩提正道菩萨戒论(菩提正道菩萨戒论)  拼音:pú tí zhèng dào pú sà jiè lùn
书名。宗喀巴撰。系统的阐述佛教戒律及戒律精神,是西藏佛教格鲁派的重要律典之一。
《国语辞典》: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广论)  拼音:pú tí dào cì dì guǎng lùn
书名。宗喀巴撰,二十四卷。主要阐明三乘渐次修行的法门,分为下、中、上三士道,将佛教理论结合止观修行。为西藏格鲁派的根本典籍。另有简本《菩提道次第略论》。广论和略论都有汉文译本,前者由法尊法师翻,后者则法勇法师译。
《漢語大詞典》: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梵语的译音。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一译为“无上正遍知”。是佛无上觉智。佛教认为得到这种无上的、正确的、普遍的觉智,即名为“佛”。 宋 苏轼 《虔州崇庆禅院新经藏记》:“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曰以无所得故而得, 舍利弗 得阿罗汉道,亦曰以无所得故而得。如来与 舍利弗 若是同乎?曰:何独 舍利弗 !”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第四二问》:“如我所言,上合佛心,我所科判,上合 阿难 原文,佛加被我, 智者大师 加被我,我疾得法华三昧,亦得普见一切色身三昧,见生蒙佛梦中授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國語辭典》:三藐三菩提  拼音:sān miǎo sān pú tí
佛教用语。为梵语samyaksaṃbodhi的音译。意译为正等正觉。佛教谓最究竟的觉悟。《妙法莲华经》卷二:「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也作「正等菩提」、「三耶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