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金茎(金莖)
(1).用以擎承露盘的铜柱。文选·班固〈西都赋〉:“抗仙掌以承露,擢双立之金茎。” 李善 注:“金茎,铜柱也。” 唐 杜甫 《秋兴》诗之五:“ 蓬莱 高闕对 南山 ,承露金茎霄汉间。”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香飘玉鼎晴烟细,日照金茎丽影移。”
(2).指承露盘或盘中的露。 明 叶宪祖 《碧莲绣符》第五折:“泼阳乌放威刚此时,渴病争如是。倾将石髓流,胜却金茎赐。” 清 姚弘绪 《送阎荆州终养归中州》诗:“霞觴味并金茎赐,綵袖香从玉殿分。” 清 金农 《东冈卧病》诗:“久别金茎分草露,顿忘碧海守蹄涔。”
《漢語大詞典》:一茎(一莖)
(1).原意为植物的一条茎,后表数量,多用于条状物。 汉 焦赣 《易林·震之师》:“一茎九缠,更用牵挛,宿明俯仰,不得东西。” 晋 王嘉 拾遗记·方丈山:“莎萝草细大如髮,一茎百寻。” 唐 白居易 《初见白发》诗:“白髮生一茎,朝来明镜里,勿言一茎少,满头从此始。” 明 无名氏 《宫词》:“况我瘦身躯怎和愁肠挣,刚剩得担害怕恩情骨一茎。”
(2).中医术语,脐带。 明 李中梓 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论:“婴儿未成,先结胞胎,其象中空,一茎透起,形如莲蕊。一茎即脐带,莲蕊即两肾,而命寓焉。”
《骈字类编》:千茎(千茎)
唐 韩偓 春阴独酌寄同年虞部李郎中 酒酣狂兴依然在,其奈千茎鬓雪何。
唐 韦庄 镊白 始因丝一缕,渐至雪千茎。
《骈字类编》:紫茎(紫茎)
唐 温庭筠 太子西池二首 其二 花红兰紫茎,愁草雨新晴。
《漢語大詞典》:金茎露(金莖露)
承露盘中的露。传说将此露和玉屑服之,可得仙道。 唐 李商隐 《汉宫词》:“侍臣最有 相如 渴,不赐金茎露一盃。” 冯浩 笺注引三辅黄图:“ 建章宫 有 神明臺 , 武帝 造,祭仙人处。上有 承露臺 ,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和玉屑服之。” 明 高濂 《玉簪记·假宿》:“禪居在别院。他是金茎露、玉井莲,不是照凌波、梦中见。”
《漢語大詞典》:九茎(九莖)
史记·孝武本纪:“ 甘泉 防生芝九茎。”汉书·宣帝纪:“金芝九茎,产於 函德殿 铜池中。”后因以“九茎”指芝草。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之八:“收六穗於征赋,翫九茎於池沼。”参见“ 九芝 ”。
分類:芝草
《漢語大詞典》:九芝
《汉书·武帝纪》:“ 甘泉宫 内中产芝,九茎连叶。”后泛指灵芝草。 南朝 宋 鲍照 《药奁铭》:“九芝八石,延正盪斜。” 唐 王勃 《採莲赋》:“宜其色震百草,香夺九芝。”参见“ 九茎 ”。
分類:灵芝芝草
《國語辭典》:根茎(根莖)  拼音:gēn jīng
1.根状的地下茎。外形像根,有节,没有根冠而有顶芽。也称为「根状茎」。
2.植物的根和茎。汉。王充《论衡。超奇》:「根茎众多,则华叶繁茂。」
3.本源、基础。《抱朴子。内篇。对俗》:「况于神仙之道,旨意深远,求其根茎,良未易也。」
《漢語大詞典》:根状茎(根狀莖)
多年生植物的地下茎。外形像根,有节与节间之分,没有根冠而有顶芽。根状茎可供食用的,如藕、姜等;可供药用的,如大黄、缬草等。
《骈字类编》:三茎(三茎)
唐 齐己 庭际新移松竹 三茎瘦竹两株松,瑟瑟翛翛韵且同。
《骈字类编》:两茎(两茎)
唐 杜甫 桃竹杖引赠章留后 怜我老病赠两茎,出入爪甲铿有声。
《漢語大詞典》:枯茎(枯莖)
枯萎的茎。 明 刘基 《短歌行》:“髮肤剥削稜骨生,鲜芳菸悒成枯茎。” 明 刘基 《羲和》诗:“断梗枯茎付野蒿,冷风凉雨剥征袍。”《花月痕》第十四回:“他会画菊,更爱艺菊,凭你枯茎残蕊,他一插就活。”
分類:枯萎
《骈字类编》:翠茎(翠茎)
唐 元稹 遣兴十首 其四 艳艳剪红英,团团削翠茎。
唐 温庭筠 和太常杜少卿东都脩行里有嘉莲 两处龟巢清露里,一时鱼跃翠茎东。
《漢語大詞典》:英茎(英莖)
汉书·礼乐志:“昔 黄帝 作《咸池》, 顓頊 作《六茎》, 帝嚳 作《五英》, 尧 作《大章》, 舜 作《招》, 禹 作《夏》, 汤 作《濩》。”后以《英》《茎》泛指古代的雅乐。 隋 许善心 《于太常寺听乐》诗:“泽竭《英》《茎》散,人遗忧思深。” 宋 范仲淹 《今乐犹古乐赋》:“举今古而酌中,与《英》《茎》而岂异。” 宋 张淏 《云谷杂记·书侍郎徐公帖后》:“淫哇乱雅快一扫,《英》《茎》《韶》《濩》重鏗鍧。”
分類:雅乐
《骈字类编》:莲茎(莲茎)
唐 孟迟 莲塘 莲茎有刺不成折,尽日岸傍空看花。
元 张昱 次林叔大都事韵四首 其一 烧残蜡烛浑成泪,折断莲茎却是丝。
《骈字类编》:双茎(双茎)
宋 王初 自和书秋 汉宫夜结双茎露,阊阖凉生六幕风。
《國語辭典》:六茎(六莖)  拼音:liù jīng
乐曲名。相传为颛顼所作。《汉书。卷二二。礼乐志》:「昔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六茎,及根茎也。」三国魏。曹植 与杨德祖书:「咸池六茎之发,众人所共乐,而墨翟有非之之论,岂可同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