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节令(節令)  拼音:jié lìng
1.节气时令。如:「节令不正」。元。马致远《汉宫秋》第四折:「不争你打盘旋,这搭里同声相应,可不差讹了四时节令。」
2.指节日。《元曲选外编。黄花峪。第一折》:「时遇重阳节令,放众兄弟每下山,去赏红叶黄花。」
《國語辭典》:时节(時節)  拼音:shí jié
1.季节、节令。《文选。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唐。杜牧 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节日。《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诏为亮立庙于沔阳」句下裴松之注引〈襄阳记〉:「百始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五出:「每遇时节,便做盛会。」
3.合时、适时。《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风雨时节,谷籴常贱。」
4.时刻、时候。唐。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诗:「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文明小史》第四一回:「那时节正是少年气盛,不晓得什么世路高低。」
《國語辭典》:气节(氣節)  拼音:qì jié
1.节气、节令。晋。陶渊明〈劝农〉诗:「气节易过,和泽难久。」
2.人的志气、节操。《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莽败,磐拥富赀居故国,为人尚气节而爱士好施,有名江淮间。」宋。陆游 有所感诗:「气节陵夷谁独立,文章衰坏正横流。」
《國語辭典》:二十四节气(二十四節氣)  拼音:èr shí sì jié qì
为古代历法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所划分。指一年中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二十四个节气。对农耕步骤有重要的提示作用。也称为「二十四节」、「二十四气」。
《漢語大詞典》:时月(時月)
(1).四时和月分。书·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孔 传:“合四时之气节,月之大小,日之甲乙,使齐一也。”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学者不以时月考之,每语屯田,必为称首,可笑。”
(2).时间;时候。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今若断斯织也,则损失成功,稽废时月。” 宋 曾巩 《请西北择将东南益兵札子》:“至於 廖恩 之鼠窃,而能稽诛於时月者,盖由追讨之兵不足, 恩 已自归,而所遣北兵,犹在道路。则东南之寡弱,盖可知也。”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紧急时月, 苏 松 兵备暂驻 崇明 , 寧 绍 兵备或海道内推择一人暂驻 舟山 。”
(3).指节令。 晋 张华 《上巳篇》:“姑洗应时月,元巳启良辰。”《宋书·明帝纪》:“自今鳞介羽毛,肴核众品,非时月可採,器味所须,可一皆禁断,严为科制。”
《漢語大詞典》:岁律(歲律)
岁时;节令。 晋 陆机 《为周夫人赠车骑》诗:“昔者与君别,岁律薄将暮。” 唐 白居易 《送毛仙翁》诗:“貌随岁律换,神逐光阴迁。” 宋 陆游 《严州祈雨青词》:“岁律肇,农功伊始。” 明 何景明 《白菊赋》:“乃岁律之甫迁,慨金气之何速。”
分類:岁时节令
《漢語大詞典》:气令(氣令)
犹节令。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今 成都 乃未尝有梅雨,惟秋半积阴,气令蒸溽,与 吴中 梅雨时相类耳。”
分類:节令
《漢語大詞典》:景候
节令;物候。陈书·高祖纪下:“景候昭华,人祇允庆。” 唐 白居易 《题天竺南院赠闲元旻清四上人》诗:“山深景候晚,四月有餘春。” 唐 栖白 《寿昌节赋得红云表夏日》:“景候融融阴气潜,如峯云共火相兼。”
分類:节令物候
《漢語大詞典》:节序(節序)
节令,节气;节令的顺序。 南朝 梁 江淹 《谢仆射游览》诗:“凄凄节序高,寥寥心悟永。时菊耀巖阿,云霞冠秋岭。” 唐 骆宾王 《畴昔篇》:“ 江 南节序多,文酒屡经过。共踏春江曲,俱唱采菱歌。” 清 纳兰性德 《鹧鸪天》词之一:“惊节序,叹沉浮,穠华如梦水东流。” 李大钊 《青春》:“每更节序,輒动怀思,人事万端,那堪回首,或则幽闺善怨,或则骚客工愁。”
《國語辭典》:时政(時政)  拼音:shí zhèng
1.因时施政的原则。《左传。文公六年》:「不告闰朔,弃时政也。」
2.当时的政令。《后汉书。卷四七。班超等传。论曰》:「时政平则文德用,而武略之士无所奋其力能。」
《漢語大詞典》:应节(應節)
(1).应合节拍。列子·汤问:“巧夫,顉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又指虾蟆及诸行虫燕雀之属,使舞,应节如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2).适应节令。《后汉书·郎顗传》:“王者崇宽大,顺春令,则靁应节,不则发动於冬,当震反潜。” 三国 魏 曹丕 《让禅令》:“风雨应节,禎祥触类而见。”
《國語辭典》:春令  拼音:chūn lìng
1.春季。唐。郑谷咸通十四年府试木向荣〉诗:「欣欣春令早,蔼蔼日华轻。」
2.春季所行的政令。多指宽和的政令。唐。钱起奉和张荆州巡农晚望〉诗:「明牧行春令,仁风助升长。」
《漢語大詞典》:常令
(1).固定的法令。管子·七法:“常令不审,则百匿胜;官爵不审,则姦吏胜。”尉缭子·兵令上:“出卒陈兵有常令,行伍疏数有常法。”
(2).固定的节令。 唐 白居易 《赠友》诗:“一年十二月,每月有常令。”
《國語辭典》:夏令  拼音:xià lìng
1.从立夏到立秋的时令。即夏季、夏日。
2.夏季的气候。《礼记。月令》:「孟春行夏令,则雨水不时,草木蚤落,国时有恐。」宋。陆游 初夏诗十首之一:「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國語辭典》:行令  拼音:xíng lìng
1.发布命令。《左传。宣公十二年》:「晋之从政者新,未能行令。」《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君行令,臣行意。」
2.行酒令。《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是夜宾主两个,与同王赛儿行令作乐饮酒。」《儒林外史》第五二回:「宾主七八个人,猜拳行令,大盘大碗,吃了个尽兴。」也作「打令」。
《國語辭典》:愆阳(愆陽)  拼音:qiān yáng
阳气过盛。指冬天过度酷热乾旱,是天候失常的现象。《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唐。白居易祝皋亭神文〉:「去秋愆阳,今夏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