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朱组(朱組)
红色丝带。古代达官贵人用以系冠、佩玉、佩印之用,亦借指高官。礼记·玉藻:“玄冠朱组缨,天子之冠也。”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解朱组,佩青紱。”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颜延之〈赠别〉》:“中坐溢朱组,步櫩簉琼弁。” 宋 姜夔 《喜迁莺慢·功父新第落成》词:“玉珂朱组,又占了道人林下真趣。” 明 夏完淳 《博浪沙歌》:“ 秦 亡朱组繫 子婴 ,三户復死 韩王 成。”
《國語辭典》:绣像(繡像)  拼音:xiù xiàng
1.用彩丝绣成的佛像或人像,俗亦称工细的画像。《法苑珠林》卷一○○:「造绣像一格,举高十有二丈。」
2.明清以来一般通俗小说的前面,往往附有书中人物的画像,因用线条钩勒,描绘精细,故称为「绣像」。如:「绣像三国演义」。
《國語辭典》:绣球(繡球)  拼音:xiù qiú
用丝绸结成的球状物。也作「绣毬」。
《漢語大詞典》:杂彩(雜綵)
见“ 杂綵 ”。
亦作“ 杂彩 ”。 杂色丝织品。晏子春秋·谏下十四:“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鏤刻。”一本作“ 杂綵 ”。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今科制自公、列侯以下,位从大将军以上,皆得服綾锦、罗綺、紈素、金银饰鏤之物,自是以下,杂綵之服,通于贱人。”新唐书·百官志三:“监事八人,掌钱帛、杂綵。”
《漢語大詞典》:紫绂(紫紱)
贵官系印用的紫色丝绳。 汉 蔡邕 《让高阳乡侯章》:“退省金龟紫綬之饰,非臣容体所当服佩。” 晋 陆云 《寒蝉赋》:“於是公侯常伯乃紆紫紱,执龙渊。” 唐 岑参 《玉门关盖将军歌》:“金鐺乱点野酡酥,紫紱金章左右趋。”
《漢語大詞典》:杂采(雜采)
(1).指各色丝织品。管子·立政:“散民不敢服杂采,百工商贾不得服长鬈貂,刑餘戮民不敢服絻,不敢畜连乘车。”
(2).广泛采集。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记得刻本中之画,乃杂采各本而成,非本书真的插画。”
《漢語大詞典》:綦组(綦組)
(1).杂色丝带。韩非子·诡使:“仓廪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而綦组、锦绣、刻画为末作者富。”西京杂记卷二:“ 相如 曰:‘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
(2).谓组织文辞。 清 刘大櫆 《赠大夫闵府君墓志铭》:“其端严之德,肃穆之言,綦组之工,书翰文辞,咸高出儕辈。”
《漢語大詞典》:赤绶(赤綬)
古代官服上系印纽的赤色丝带。后汉书·舆服志下:“诸侯王赤綬。” 南朝 梁 江淹 《横吹赋》:“赤綬紫驳,星含露分。” 明 高启 《送董湖州》诗:“五马贵专城,花兼赤綬明。”
《漢語大詞典》:霜罗(霜羅)
白色丝织物。 唐 崔融 《嵩山启母庙碑》:“霜罗曳曳,云锦披披。” 宋 范成大 《绿萼梅》诗:“朝罢 东皇 放玉鸞,霜罗薄袖緑裙单。”
《漢語大詞典》:银龟(銀龜)
古代官员用的龟钮银印,常用青色丝质带子把银龟穿起来佩在身上。 汉 桓宽 盐铁论·除狭:“垂青绳,擐银龟,擅杀生之柄,专万民之命。” 三国 魏 应璩 《报燕中尉樊彦皇书》:“方当化银龟以为黄,变青组以为紫。” 唐 李贺 《吕将军歌》:“榼榼银龟摇白马,傅粉女郎火旗下。” 王琦 汇解:“银龟,银印也。《汉官仪》曰:‘王公侯金印,二千石银印,皆龟钮。’” 宋 梅尧臣 《和吴冲卿学士石屏》:“ 吴夫子 ,佩银龟,乘天马,索怪奇。”
《漢語大詞典》:文组(文組)
彩色丝带。后汉书·王符传:“且其徒御僕妾,皆服文组綵牒,锦绣綺紈。”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故挟金玉,垂文组,享尊位,取茅土。”
《漢語大詞典》:赤绦(赤絛)
红色丝绦。 唐 杜甫 《荆南兵马使赵公大食刀歌》:“ 苍水 使者捫赤絛, 龙伯 国人罢钓鼇。” 杨伦 笺注:“赤絛,以赤色丝为绳,刀饰也。”
《漢語大詞典》:斑丝(斑絲)
杂色丝的织成品。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梁 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凭斑丝隐囊,列器玩於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 王利器 集解:“斑丝谓杂色之织成品。”南史·杜崱传:“斑丝缠矟长二丈五。” 清 曹寅 《题楝亭夜话图》诗:“斑丝廓落谁同在,岑寂名场尔许时。”
《漢語大詞典》:彩帛(綵帛)
彩色丝绸。后汉书·梁冀传:“赏赐金钱、奴婢、綵帛、车马、衣服、甲第,比 霍光 。” 唐 冯贽 云仙杂记·棠木印:“ 张寳 ,凡衣服綵帛,皆以所任官印之。”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杂赁:“若囟事出殯,自上而下,囟肆各有体例。如方相、车轝、结络、綵帛,皆有定价,不须劳力。”
《国语辞典》:压金线(压金线)  拼音:yā jīn xiàn
以手指按压金线缝制于布料上或以金色丝线刺绣。多用于礼服。唐。秦韬玉〈贫女〉诗:「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