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舒舒
(1).水流缓慢貌。 唐 韩愈 《此日足可惜一首赠张籍》诗:“ 淮 之水舒舒, 楚 山直丛丛。” 宋 苏轼 《新渠诗》:“ 新渠 之水,其来舒舒,溢流於野,至於通衢。”
(2).行动迟缓貌。 唐 韩愈 《复志赋》:“排国门而东出兮,慨余行之舒舒。” 宋 王安石 《得子固书因寄》诗:“子行何舒舒,吾望已汲汲。”
(3).安适貌。 唐 孟郊 《靖安寄居》诗:“役生皆促促,心竟谁舒舒。” 明 方孝孺 《思孝堂记》:“人恒在乎亲侧,朝而怡怡,暮而舒舒,岂知其为乐哉?”
(4).迎风飘拂貌。 宋 苏洵 《张益州画像记》:“公来自东,旗纛舒舒。” 宋 陆游 《将之京口》诗:“船头坎坎回帆鼓,旗尾舒舒下水风。”
《漢語大詞典》:发舒(發舒)
(1).犹放纵;任意妄为。史记·陈涉世家:“客出入愈益发舒,言 陈王 故情…… 陈王 斩之。”明史·佞倖传·逯杲:“ 杲 益发舒,势出 达 上。”
(2).扩散;发散。汉书·梁王刘立传:“ 永始 中,相 禹 奏 立 对外家怨望,有恶言。有司案验,因发淫乱事,奏 立 禽兽行,请诛。太中大夫 谷永 上疏曰:‘……案事者乃验问恶言,何故猥自发舒?’” 宋 范成大 《问天医赋》:“燥刚以发舒,酸苦以涌洩,杵臼无停鸣,鐺鼎不暇涤。”《宋史·乐志十一》:“维莫之春,五阳发舒。日之夕矣,三星在隅。”
(3).犹言立功扬名,得志显达。 明 袁宏道 《寿李母曹太夫人八十序》:“盖天下唯至翕生至张,山以翕为体,而夭乔以蕃为用。故唯母之凝结,乃 献夫 之所以发舒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素秋:“居三年,公子又下第。 恂九 大为扼腕,奋然曰:‘榜上一名,何遂艰难若此……今见大哥不能发舒,不觉中热,十九岁老童,当效驹驰也。’”
(4).抒发;发泄。 明 方孝孺 《与讷斋先生》:“辱书惠……惊喜交至,若接晤言,而书辞恳惻,上昭国恩,次述先美,穆乎仁义之发舒,自非积诸中者深且厚,何能至是乎?” 清 刘大櫆 《与左君书》:“谨撰序文以往,聊用发舒其怀念之情。” 章炳麟 《与刘光汉书》:“今者奉教君子,吾道因以不孤,积年鬱结,始一发舒,胜得清酒三升也。” 李大钊 《现在与将来》:“他们的现在,不是他们的人生,是他们发舒兽欲的机会。”
(5).指阐发。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六章:“他从没有把这常识发舒出来,引证到事实上,更不必说影响他人了。”
(6).犹高昂,亢奋。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督抚·秦中丞:“既訐上官得志,意气益发舒,人多畏恶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文郎:“数日榜放,生竟领荐, 王 下第……俄, 餘杭 生至,意气发舒,曰:‘盲和尚,汝亦啖人水角耶?今竟何如?’”
(7).犹放达。明史·周忱传:“歷 宣德 、 正统 二十年间,朝廷委任益专。两遭亲丧,皆起復视事。 忱 以此益发舒,见利害必言,言无不听。”明史·郑一鹏传:“ 一鹏 性伉直,居諫垣中最敢言……时诸臣进言多获谴,而 一鹏 间得俞旨,益发舒言事。”
(8).犹言无约束。明史·徐阶传:“会问 阶 知人之难。 阶 对曰:‘大奸似忠,大诈似信。惟广听纳,则穷凶极恶,人为我攖之……即不实,小者置之,大则薄责而容之,以鼓来者。’帝称善。言路益发舒。”明史·申时行传:“及 居正 卒, 张四维 、 时行 相继柄政,务为宽大……而言路为 居正 所遏,至是方发舒。”
(9).指花展开。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养兰诀》:“草木经夏,焦灼之后,必得此一番浓厚露气,濡养两月,方得含膏孕秀,以待来春发舒。”
(10).犹施展。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 魏 汤 二尚书敭歷槐棘,多所发舒。”
(11).犹言充分发展。 孙中山 《〈民报〉发刊词》:“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鋭于千载。”
《漢語大詞典》:哥舒
复姓。 唐 突骑施 有 哥舒部 ,世居 安西 ,亦以部落名为姓氏。 唐 有名将 哥舒翰 。参阅旧唐书本传、通志·氏族五
《國語辭典》:舒迟(舒遲)  拼音:shū chí
从容不迫的样子。《礼记。玉藻》:「君子之容舒迟,见所尊者齐遬。」唐。孔颖达。正义:「舒迟,闲雅也。」《后汉书。卷二六。韦彪传》:「虽进退舒迟,时有不逮,然端心向公,奉职周密。」也作「舒徐」。
《國語辭典》:舒眉  拼音:shū méi
舒展眉头。形容适意而无忧的样子。元。黄溍 次韵答蒋春卿诗:「不谓红尘拂面时,轩然谈笑一舒眉。」
《國語辭典》:舒怀(舒懷)  拼音:shū huái
使心中宽畅。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养气》:「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
《分类字锦》:舒光
谢朓 诗 惊电夜舒光。
《韵府拾遗 鱼韵》:气舒(气舒)
陈时中碧澜堂赋心怡目畅神清气舒胸吞云梦量吸五湖
《國語辭典》:舒缓(舒緩)  拼音:shū huǎn
1.缓慢。《汉书。卷八三。薛宣朱博传。朱博》:「齐郡舒缓养名,博新视事,右曹掾史皆移病卧。」《北史。卷二四。列传。崔逞》:「吏部尚书尉瑾性褊急,以瞻举措舒缓,曹务烦剧,附驿奏闻,因见代,遂免归。」
2.怠忽。《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下》:「君舒缓则臣骄慢,故日行迟而月行疾也。」
3.减轻。如:「服用这药,病情暂可舒缓。」
《漢語大詞典》:安舒
(1).安详,舒缓。《汉书·匡衡传》:“勇猛刚强者戒於大暴,仁爱温良者戒於无断,湛静安舒者戒於后时,广心浩大者戒於遗忘。” 汉 刘向 说苑·谈丛:“百方之事,万变锋出,或欲持虚,或欲持实;或好浮游,或好诚必;或行安舒,或为飘疾。从此观之,天下不可一。” 清 毕沅 《〈晋书·地理志〉新补正》卷二:“周礼‘ 河 南曰 豫州 ’,豫者,舒也。言禀中 河 之气,性理安舒也。” 郑振铎 《离别》:“又一再嘱咐着我,能够早回,便早些回来。他这些话是安舒的慈爱的说着的。”
(2).安适舒坦。 宋 苏舜钦 《答范资政书》:“今得心安舒而身逸豫,坐探圣人之道,又无人讥察而责望之,何乐如是!”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六:“我看那副对子十四字个个稳当,好象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很安舒的样子。”
(3).谓使安适舒坦。 巴金 《灭亡》第十二章:“一切将来的梦想已不能安舒他底精神,他对于痛苦的现实之感觉是太锐敏了。”
(4).犹安泰。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鹅的别名叫作‘家雁’,又叫作‘舒雁’,怎么必定用这‘舒雁’?取其家室安舒之意。”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国之安舒,生之乐易,未能获也。”
《漢語大詞典》:阳舒(陽舒)
(1).语本 汉 张衡 《西京赋》:“夫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后因以“阳舒”指舒畅的心情和宽松的气氛。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阳舒阴惨,生民大情,忧合驩离,品物恒性。” 唐 陈子昂 《谏刑书》:“臣闻阴惨者刑也,阳舒者德也。”
(2).借指书法中笔划的舒展。 唐 皎然 《张伯英草书歌》:“阴惨阳舒如有道,鬼状魑容若可惧。”
《漢語大詞典》:霞舒
如彩霞舒展。形容事物轻柔美艳。《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六·唐蜡百神章》:“綺币霞舒,瑞珪虹起。” 宋 王禹偁 《谢赐御草书诗表》:“絳綃半幅,霞舒舞鵠之纹。”
《漢語大詞典》:温舒
平和舒畅。史记·乐书论:“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
《國語辭典》:舒展  拼音:shū zhǎn
1.伸展。元。成廷圭 寄谢察院高德进宪史寄来杨友直书居竹轩三大字诗:「三字封来墨未乾,堂轩舒展对琅玕。」
2.平坦而无皱纹。如:「蛾眉舒展」。
3.使身心舒畅安适。如:「林木蓊郁,瀑布泉流,是舒展身心的好去处。」
《国语辞典》:董仲舒  拼音:dǒng zhòng shū
人名。(西元前179~104)西汉名儒,广川(河北省枣强县东)人。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三年不窥园。提倡独尊儒术。著有《春秋繁露》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