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遗形去貌(遺形去貌)
(1).谓舍弃一切外在形式。 明 袁宏道 《与陶孝若书》:“然一相识,而遂遗形去貌,又非浅浅者可同年论也。”
(2).谓舍弃一切外在形式。 明 袁宏道 《与陶孝若书》:“然一相识,而遂遗形去貌,又非浅浅者可同年论也。”
分類:舍弃外在
《國語辭典》:细大不捐(細大不捐)  拼音:xì dà bù juān
大小兼容并收,皆不抛弃。唐。韩愈〈进学解〉:「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分類:不舍舍弃
《国语辞典》:舍短从长(舍短从长)  拼音:shě duǎn cóng cháng
舍弃短处,从取优点。《旧五代史。卷五。梁书。太祖本纪五》:「如或一言拔俗,一事出群,亦当舍短从长,随才授任。」也作「舍短取长」。
《国语辞典》:舍短用长(舍短用长)  拼音:shě duǎn yòng cháng
舍弃短处,取用长处。也作「舍短取长」。
《国语辞典》:舍正从邪(舍正从邪)  拼音:shě zhèng cóng xié
舍弃不做正当的事,却做邪恶的坏事。汉。仲长统《昌言下》:「乃舍正从邪,背道而驰奸,彼独能介然不为,故见贵也。」
《国语辞典》:舍身报国(舍身报国)  拼音:shě shēn bào guó
舍弃己身报效国家。《三国演义》第一○一回:「大丈夫舍身报国,虽万死无恨。」
《国语辞典》:舍安就危(舍安就危)  拼音:shě ān jiù wéi
舍弃安全而去接近危险。如:「为赶时间而开快车是件舍安就危的傻事。」
《国语辞典》:去邪从正(去邪从正)  拼音:qù xié cóng zhèng
舍弃恶行,归从正道。《晋书。卷五十二。华谭传》:「今诚风教大同,四海无虞,人皆感化,去邪从正。」也作「弃邪归正」。
《国语辞典》:弃大就小(弃大就小)  拼音:qì dà jiù xiǎo
舍弃大的而屈就小的。比喻不值得如此做。《三国演义》第一二回:「明公弃衮州而取徐州,是弃大而就小,去本而求末,以安而易危也。愿熟思之。」
《国语辞典》:弃短取长(弃短取长)  拼音:qì duǎn qǔ cháng
舍弃他人的短处而取其长处。《后汉书。卷四九。王符传》:「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也作「弃短就长」。
《国语辞典》:杀身成名(杀身成名)  拼音:shā shēn chéng míng
为正义舍弃生命而成就美名。《汉书。卷九二。游侠传。序》:「虽其陷于刑辟,自与杀身成名,若季路、仇牧,死而不悔也。」《梁书。卷五六。侯景传》:「或杀身成名,或去食存信,比性命于鸿毛,等节义于熊掌。」
《国语辞典》:杀身出生(杀身出生)  拼音:shā shēn chū shēng
舍弃生命。《吕氏春秋。仲冬纪。忠廉》:「忠臣亦然,苟便于主利于国,无敢辞违,杀身出生以徇之。」
《国语辞典》:割恩断义(割恩断义)  拼音:gē ēn duàn yì
舍弃恩德,断绝道义。《三国演义》第二六回:「自桃园缔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违,割恩断义?」
《国语辞典》:慷慨捐生  拼音:kāng kǎi juān shēng
慷慨,毫不吝惜。捐生,舍弃生命。慷慨捐生指毫不吝惜的奉献自己生命。清。洪升《长生殿》第二五出:「娘娘既慷慨捐生,望万岁爷以社稷为重,勉强割恩罢。」
《国语辞典》:捐躯济难(捐躯济难)  拼音:juān qū jì nàn
济,救助。捐躯济难指舍弃生命挽救国家危难。《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