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827,分122页显示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2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干臣
谗臣
献臣
亡臣
臣谏
嬖臣
讲臣
谀臣
四臣
尸臣
农臣
献纳臣
择臣
六臣
七臣
《漢語大詞典》:干臣(幹臣)
指精明强干之臣。
分類:精明强干
《國語辭典》:谗臣(讒臣)  拼音:chán chén
专进谗言的臣子。《战国策。赵策一》:「今君听谗臣之言,而离二主之交,为君惜之。」《西游记》第三七回:「想必是国土不宁,谗臣欺虐,半夜逃生至此。」
《漢語大詞典》:献臣(獻臣)
贤臣。书·酒诰:“予惟曰:‘汝劼毖 殷 献臣,侯甸男卫。’” 孔 传:“汝当固慎 殷 之善臣信用之。” 蔡沉 集传:“献臣, 殷 之贤臣。” 唐 方干 《途中寄刘沆》诗:“莫负髫年志,清朝作献臣。” 宋 洪迈 容斋续笔·昭宗相朱朴:“梦 傅巖 而得真相,则 商 道中兴;猎 渭 滨而载献臣,则 周 朝致理。”参见“ 献民 ”。
分類:贤臣
《漢語大詞典》:献民(獻民)
(1).犹贤民。原指 周 灭 商 后, 商 遗民中之臣服于 周 者。书·洛诰:“孺子来相宅,其大惇典 殷 献民。” 孔 传:“﹝少子﹞行典常於 殷 贤人。” 孔颖达 疏:“ 周 受於 殷 ,故继之,於 殷 人有贤性,故称贤人。” 周秉钧 易解:“献民,贤民,与顽民相对,指服从 周 化者。”逸周书·作雒:“俘 殷 献民迁于 九毕 。” 孔晁 注:“献民,士大夫也。 九毕 , 成周 之地,近王化也。”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三章第一节:“在 周公 东征的过程中,大批 商 朝贵族成了俘虏, 周 人称他们为‘献民’。”
(2).泛指前朝遗民。 章炳麟 《〈南洋华侨志〉序》:“然自 赵氏 (指 宋 )之亡,逋臣献民,内偪胡寇,各往往彖走南国。”
《漢語大詞典》:亡臣
(1).逃亡之臣。礼记·檀弓下:“君惠弔亡臣 重耳 ,身丧父死,不得与於哭泣之哀,以为君忧。”战国策·齐策六:“ 莒 中及 齐 亡臣相聚,求 閔王 子,欲立之。 法章 乃自言於 莒 。共立 法章 为 襄王 。”
(2).向战胜国称臣的亡国之君。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君王亡臣 句践 ,使陪臣 种 敢告下执事: 句践 请为臣,妻为妾。”
《韵府拾遗 谏韵》:臣谏(臣谏)
吴越春秋临非决疑君误臣谏
《國語辭典》:嬖臣  拼音:bì chén
受到宠幸的近臣。《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瑕丘申阳者,张耳嬖臣也。」汉。桓宽《盐铁论。论儒》:「孔子适卫,因嬖臣弥子瑕以见卫夫人。」
《漢語大詞典》:讲臣(講臣)
为皇帝经筵进讲之臣。 清 唐孙华 《夏重谈金陵旧事》诗:“遥识讲臣面,备言宫壼事。”
《漢語大詞典》:谀臣(諛臣)
谄谀之臣。管子·八观:“諫臣死而諛臣尊,私情行而公法毁。”史记·龟策列传:“ 桀 有諛臣,名曰 赵梁 。” 宋 苏轼 《明君可与为忠言赋》:“目有眯则视白为黑,心有蔽则以薄为厚。遂使諛臣乘隙以汇进,智士知微而出走。”
分類:谄谀
《漢語大詞典》:四臣
四类贤能的臣子。指社稷之臣、腹心之臣、谏诤之臣、执法之臣。 明 高启 《四臣论》:“古之所以能国者,有四臣焉,何谓四臣?曰社稷之臣,腹心之臣,諫諍之臣,执法之臣也。”
《漢語大詞典》:尸臣
(1).主事之臣。《汉书·郊祀志下》:“王命尸臣:‘官此 栒邑 ,赐尔旂鸞黼黻琱戈。’” 颜师古 注:“尸臣,主事之臣也。” 宋 司马光 《侍读王学士挽辞》之一:“贰负纍囚象,尸臣古瑑踪。”
(2).犹尸位之臣。指居位而无所作为的臣子。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上:“以非引上谓之导,从上之非谓之阿,见非不言谓之尸。导臣诛,阿臣刑,尸臣絀。”
《漢語大詞典》:农臣(農臣)
犹农官。 汉 扬雄 百官箴·大司农箴:“农臣司均,敢告执繇。” 唐 元结 《农臣怨》诗:“农臣何所怨,乃欲干人主。”
分類:农官
《漢語大詞典》:献纳臣(獻納臣)
进献忠言之臣。 唐 王维 《送邱为落第归江东》诗:“知 禰 ( 禰衡 )不能荐,羞称献纳臣。”
《分类字锦》:择臣(择臣)
管子君择臣而任官则事不烦乱大夫任官辩事则举措时
分类:命官
《漢語大詞典》:六臣
(1).指 商 代的六大臣: 伊尹 、 伊陟 、 臣扈 、 巫咸 、 巫贤 、 甘盘 。书·君奭:“我闻在昔 成汤 既受命,时则有若 伊尹 ,格于皇天。在 太甲 ,时则有若 保衡 。在 太戊 ,时则有若 伊陟 、 臣扈 ,格于上帝。 巫咸 乂王家。在 祖乙 ,时则有若 巫贤 。在 武丁 ,时则有若 甘盘 。率惟兹有陈,保乂 有殷 。” 蔡沉 集传引 吕氏 曰:“此章序 商 六臣之烈。”按, 伊尹 、 保衡 为一人。
(2).指 汉 初的六反臣: 淮阴侯 韩信 、 淮南王 黥布 、 梁王 彭越 、 韩王 信 、 赵 相 贯高 、 代王 陈豨 。文选·陆机〈五等论〉:“是以诸侯阻其国家之富,凭其士民之力,势足者反疾,土狭者逆迟,六臣犯其弱纲,七子衝其漏网。” 李善 注:“汉书 贾谊 曰:‘大抵彊者先反。及 淮阴 王 楚 最彊,则最先反。 韩信 倚 胡 ,则又反。及 贯高 因 赵 资,则又反。 陈豨 兵精,则又反。 彭越 用 梁 ,则又反。 黥布 用 淮南 ,则又反。 卢綰 最弱,最后反。’然 谊 言八而 机 言六者, 贯高 非五等, 卢綰 亡入 匈奴 ,故不数之。”
(3).指 唐 代注解文选的六臣: 李善 、 吕延济 、 刘良 、 张铣 、 李周翰 、 吕向 。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文选李善五臣同异》:“其所列异同,不知是用五臣集注原书对校,抑从当时六臣本钞出。”
(4).指 唐 末的六佞臣: 张文蔚 、 杨涉 、 薛贻矩 、 苏循 、 张策 、 赵光逢 。 唐 哀帝 逊位于 朱温 , 张文蔚 、 苏循 分别为正副册礼使, 杨涉 、 张策 分别为正副押传国宝使, 薛贻矩 、 赵光逢 分别为正副押金宝使。见新五代史·唐六臣传序。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方回》:“ 仇仁近 有句云:姓名不入六臣传,容貌堪传九老碑。” 清 顾炎武 《王官谷》诗:“坠笏 雒阳 墀,归来卧积雪,视彼六臣流,耻与冠裳列。”
《漢語大詞典》:七臣
(1).孝经·谏诤:“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郑玄 注:“七人谓三公及左辅、右弼、前疑、后丞。” 唐玄宗 注:“争谓諫也。”后以“七臣”泛指谏臣。后汉书·刘瑜传:“惟陛下设置七臣,以广諫道。”
(2).七种人臣。即法臣、饰臣、侵臣、谄臣、愚臣、姦臣、乱臣。管子·七臣七主:“或以平虚,请论七主之过,得六过一是,以还自镜,以知得失,以绳七臣。” 郭沫若 等集校:“七臣正具六过一是,即法臣、饰臣、侵臣、谄臣、愚臣、姦臣、乱臣。”参阅管子·七臣七主
(3).七位人臣。《文选·陆机〈五等论〉》:“在 周 之衰,难兴王室,放命者七臣,干位者三子。” 李善 注:“七臣: 蔿国 、 边伯 、 詹父 、 子禽 、 祝跪 及 頽叔桃子 、 宾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