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腾腾(騰騰)  拼音:téng téng
1.气体盛大上升的样子。如:「山中雾气腾腾,景物忽隐忽现。」
2.动作迟缓的样子。如:「就要来不及了,你还慢腾腾的收拾行李。」
3.旺盛的样子。如:「杀气腾腾」。
4.悠閒懒散的样子。唐。李中〈秋日途中〉诗:「信步腾腾野岸边,离家都为利名牵。」
5.拟声词。形容击鼓的声音。唐。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立部伎〉:「戢戢攒枪霜雪耀,腾腾击鼓风雷磨。」
《漢語大詞典》:足音
脚步声。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逕、踉位其空,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又况乎昆弟亲戚之謦欬其侧者乎!” 明 杨慎 《东望楼》诗:“穹谷无足音,远水无归舟。” 清 魏源 《皇朝经世文编五例》:“矧夫适用之文,无分高下之手。或邇言巷议,涓流輒裨高深;或大册鸿编,足音寥同空谷。” 瞿秋白 《文艺杂著·那个城》:“只隐隐的听着蹬蹬的足音。”
分類:脚步
《國語辭典》:跫然  拼音:qióng rán
走路时的脚步声。《庄子。徐无鬼》:「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又况乎昆弟亲戚之謦欬其侧者乎。」
《國語辭典》:登登  拼音:dēng dēng
拟声词:(1)形容筑墙用力相应的声音。《诗经。大雅。绵》:「筑之登登,削屡冯冯。」(2)形容打碑的声音。宋。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龟趺入座螭隐壁、空斋昼静闻登登」
《国语辞典》:举步(举步)  拼音:jǔ bù
迈开脚步。《初刻拍案惊奇》卷七:「法善驾起两片彩云,稳如平地,不劳举步,已到人间。」《文明小史》第五二回:「饶鸿生欣然举步,穿了几条小巷,到了一个所在。」
《國語辭典》:纵步(縱步)  拼音:zòng bù
1.跨出脚步。《大宋宣和遗事。元集》:「洛阳邵康节先生因与客在天津桥上纵步閒行,忽听得杜鹃声,先生惨然不乐。」
2.向前跃出的脚步。如:「他一个纵步便越过小溪。」
《國語辭典》:玉趾  拼音:yù zhǐ
1.尊称他人的脚步。《国语。吴语》:「天王亲趋玉趾,以心孤句践,而又宥赦之。」《聊斋志异。卷一二。二班》:「先生,余亦避难石室,幸可栖宿,敢屈玉趾,且有所求。」
2.如白玉般的脚。南朝梁。沈约少年新婚为之咏〉:「裾开见玉趾,衫薄映凝肤。」
《國語辭典》:移步  拼音:yí bù
挪动脚步。《西游记》第五回:「按住云头,轻轻移步,走入里面。」《初刻拍案惊奇》卷一:「远远草丛中一物突高,移步往前一看,却是床大一个败龟壳。」
《國語辭典》:踵武  拼音:zhǒng wǔ
跟著前人的足迹走。比喻继承前人的事业。《楚辞。屈原。离骚》:「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漢語大詞典》:捷足
(1).脚步快。谓行动迅速。《前汉书平话》卷中:“ 秦 朝失其天下,天下共逐,高材捷足者先得之。”野获编补遗·刑部·戊戌谤书引 明 朱东吉 《〈闺鉴图说〉跋》:“昔 吕 欲得銓部以行道,诚恐 绣水 捷足,势迫无奈,遂诺鯫生之计。” 龚尔位 《怀人》诗:“ 蜀 道不辞险,捷足驰驊騮。”
(2).指行动迅速的人。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迎驾》:“一旦神京失守,看中原逐鹿交走。捷足争先,拜相与封侯,凭着这拥立功大权归手。”
(3).善于行路的差役。《林则徐日记·道光十八年八月二十七日》:“作 福州 家书一封,编第六号,交 邵武 捷足带 闽 。”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骗子:“中丞狐疑莫解,使捷足入都探之,始知前者入骗子手矣。”
《國語辭典》:云步(雲步)  拼音:yún bù
中国舞蹈足部动作的名称。形如腾云,故称为「云步」。
《漢語大詞典》:神足
(1).神足通。佛教六通之一。指游涉往来非常自在的神通力量。 晋 法显 佛国记:“我是女人,何由得先见佛?即以神足,化作转轮圣王,最前礼佛。”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明律·释僧璩:“ 璩 案律文有四因缘得现神足:一断疑网,二破邪见,三除憍慢,四成功德定。”参见“ 六通 ”。
(2).犹高足。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一·竺道潜:“凡此诸人,皆 潜 之神足。”
(3).神灵般的脚步。形容行走快速。 汉 应瑒 《驰射赋》:“驊騮激骋;神足奔越。终节三驱,矢不虚发。”
《漢語大詞典》:六通
(1).谓上下四方无不通畅。 宋 黄庭坚 《和邢惇夫秋怀》诗之四:“六通而四闢,玉烛四时和。”参见“ 六通四辟 ”。
(2).佛教语。谓六种神通力:神境智证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证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证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证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即宿命智证通,亦云宿命通)、漏尽智证通(亦云漏尽通)。神足通,谓其游涉往来非常自在;天眼通,谓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视无碍;天耳通,谓得色界天耳根,听闻无碍;他心通,谓能知他人之心念而无隔碍;宿命通,谓知自身及六道众生宿世行业而无障碍;漏尽通,谓断尽一切烦恼得自在无碍。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汰法师 云:六通三明同归,正异名耳。”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至於一乘二諦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明谢谠《四喜记·诗礼趋庭》:“飞锡起金池,潦倒沙弥,六通五藴见□迷。”参阅《俱舍论·分别智品》
(3).谓通解六试题。宋史·仁宗纪四:“﹝ 至和 二年九月﹞戊辰,詔:试医官须引《医经》《本草》以对,每试十道,以六通为合格。”宋史·选举志一:“凡《三礼》《三传》《通礼》每十道义分经註六道,疏义四道,以六通为合格。”
《漢語大詞典》:踏踏
亦作“蹋蹋”。
(1).象声词。马蹄声;脚步声。 前蜀 贯休 《轻薄篇》之二:“谁家少年,马蹄蹋蹋。” 元 关汉卿 《哭存孝》第四折:“踏踏的忙那步,呸呸的不住脚。” 明 高启 《鸡鸣歌》:“马蹄踏踏车轆轆,闕下连趍市中逐。” 贺敬之 《放声歌唱》:“轰轰的车轮声,踏踏的脚步响。”
(2).以足踏地为歌唱的节拍。 明 高启 《杨白花》诗:“美人踏踏连臂歌,山长水阔奈你何。”
《漢語大詞典》:危颠(危顛)
(1).危险倾覆。管子·宙合:“高为其居,危颠莫救。” 唐 黄滔 《知白守黑赋》:“弘章典式,克免危颠。”
(2).脚步不稳貌。 明沈采《千金记·省女》:“闻岳母远劳垂念,急趋回迎接,步履危颠。”
《國語辭典》:丕丕  拼音:pī pī
1.拟声词。形容心跳声。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我蓦听得马嘶人语闹喧哗,掩映在垂杨下,諕的我心头丕丕那惊怕。」也作「扑扑」。
2.很、大。通常用来加强语气。如:「气丕丕」、「实丕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