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畔离(畔離)
背离;背叛。畔,通“ 叛 ”。 宋 叶适 《同安县学朱先生祠堂记》:“昔 孔子 既修述 尧 舜 三代 纪法垂后世,而 黄 、 老 、 申 、 韩 之流亦各自为书,学者荡析畔离,苟私所受,未有博深详考,务合本统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是於国会未成以前,已收国会均沾之益,挽救既多,则畔离自少。”
分類:背离背叛
《漢語大詞典》:乖贰(乖貳)
(1).背离;违异。晋书·羊曼传:“ 王敦 既与朝廷乖贰,羈録朝士, 曼 为右长史。”魏书·僭晋司马德宗传:“自 德宗 以来,内外乖贰。”
(2).不和谐。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瑟资移柱,故有时而乖贰;籥含定管,故无往而不壹。”
《漢語大詞典》:攘背
背离。 清 戴名世 《范增论》:“彼见 项王 可以背 义帝 ,则己亦可以背 项籍 ,向之俯首畏伏者,一旦攘背而与之抗,而 项王 固无以令於天下矣。”
分類:背离
《國語辭典》:挠北(撓北)  拼音:náo bò
军队溃散,背敌而走。比喻战败。《吕氏春秋。仲冬纪。忠廉》:「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
分類:败北背离
《漢語大詞典》:偭越
犹背离。 蔡寅 《变雅楼三十年诗徵序》:“精言之,则格律绳尺,体裁严谨,划然无可偭越。”
分類:背离
《國語辭典》:离合(離合)  拼音:lí hé
分离与会合。《三国志。卷六○。吴书。周鲂传》:「进有离合去就之宜,退有诬罔枉死之咎。」
《國語辭典》:背驰(背馳)  拼音:bèi chí
彼此相反而行。晋。曹摅感旧〉诗:「今我唯困蒙,群士所背驰。」
《漢語大詞典》:怨离(怨離)
(1).因怨恨而背离。
(2).犹伤别。 唐 唐彦谦 《寄怀》诗:“有客伤春復怨离,夕阳亭畔草青时。”
《國語辭典》:背叛  拼音:bèi pàn
违背、反叛。《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是时长安政乱,四方背叛。」《三国演义》第一○五回:「秦始皇作阿房宫而殃及其子,天下背叛,二世而灭。」也作「悖叛」、「倍畔」。
《國語辭典》:倍道  拼音:bèi dào
1.以加倍的速度赶行。《孙子。军争》:「日夜不处,倍道兼行。」《三国演义》第一四回:「恐夏侯惇孤力难为,故又差臣等倍道而来协助。」
2.违背道理。《孔子家语。卷三。辨政》:「中行文子倍道失义,以亡其国。」
《國語辭典》:魔障  拼音:mó zhàng
妨碍修行的内在或外在因素。《西游记》第三六回:「你看那里山势崔巍,须是要仔细提防,恐又有魔障侵身也。」《老残游记二编》第四回:「你本是有大根基的人,只因为贪恋利欲,埋没了你的智慧,生出无穷的魔障。」
《漢語大詞典》:离怨(離怨)
(1).谓因怨恨而产生的背离之心。后汉书·刘焉传:“ 璋 性柔宽无威略, 东州 人侵暴为民患,不能禁制,旧士颇有离怨。”宋书·王玄谟传:“及 魏 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又不从,将士多离怨。” 宋 苏舜钦 《上范公参政书并谘目七事》:“此不惟国之货利用度日蹙,亦使生民愁苦,四海离怨,可不思也?”
(2).别恨。 南唐 张泌 《晚次湘源县》诗:“ 湘 南自古多离怨,莫动哀吟易惨悽。”
《漢語大詞典》:倍心
背离、反叛之心。倍,通“ 背 ”。韩非子·难三:“ 叶 民有倍心,而説之‘悦近而来远’,则是教民怀惠。”
分類:背离反叛
《國語辭典》:背弃(背棄)  拼音:bèi qì
违背离弃。如:「他嫌贫爱富,竟背弃了相交多年的女友。」《书经。多士》:「向于时夏弗克庸,帝大淫泆,有辞。」唐。孔颖达。正义:「欲使夏王桀觉悟,改恶为善,是天归向于是夏家,不背弃之。」
《漢語大詞典》:离上(離上)
背离君上。荀子·彊国:“无爱人之心,无利人之事,而日为乱人之道。百姓讙敖,则从而执缚之,刑灼之,不和人心。如是,下比周賁溃以离上矣。”史记·孟尝君列传:“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 汉 贾谊 《过秦论中》:“即四海之内,皆讙然各自安乐其处,唯恐有变,虽有狡猾之民,无离上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