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完肤(完膚)  拼音:wán fū
1.完好的皮肤。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八。黥》:「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诗。……凡刻三十馀首,体无完肤。」
2.比喻完好、完美。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五:「所用典故,被其捃摘,几无完肤。」
《國語辭典》:肤革(膚革)  拼音:fū gé
原指皮肤的表里,后泛指皮肤、肌肤。《礼记。礼运》:「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唐。孔颖达。正义:「肤是革外之薄皮,革是肤内之厚皮革也。」唐。白居易〈与元九书〉:「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
《漢語大詞典》:冰肤(冰膚)
谓皮肤洁白滑润。 宋 苏轼 《减字木兰花·赠润守许仲涂》词:“高山白早,莹骨冰肤那解老。从此 南徐 ,良夜清风月满湖。”《宋史·文苑传二·夏侯嘉正》:“由是渍阳辉,沐芳泽,覩一异人于巖之际,霞为裾,云为袂,冰肤雪肌,金玦玉佩。”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下:“予尝病近世墨梅二诗,以为过,及观宋诗选…… 曹元象 云:‘忆昔神游 姑射山 ,梦中栩栩片时还。冰肤不许寻常见,故隐轻云薄雾间。’乃知此弊有自来矣。”
《漢語大詞典》:无完肤(無完膚)
(1).没有完好无伤的肌肤。新唐书·忠义传下·刘迺:“﹝ 朱泚 ﹞復遣伪相 蒋镇 慰诱, 迺 佯瘖不答,灸无完肤。”
(2).比喻一无是处。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台省·王聚洲给事:“而 邓给事 , 史御史 辈曹起代为之辨, 郑 被攻无完肤。”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王鸿绪:“近读其《明史稿》……而於 惠帝 则指摘无完肤状。”
分類:完好肌肤
《漢語大詞典》:肤理(膚理)
(1).皮肤的纹理。荀子·荣辱:“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 杨倞 注:“肤理,肌肤之文理。”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 李香 身躯短小,肤理玉色。” 宋 苏轼 《赐蔡延庆乞知应天府不允诏》:“肤理微疾,行当自痊,勉安厥官,以称朕意。”
(2).指物体表面的纹理。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雷斧砚铭:“余经 霅川 ,偶得数雷斧於耕夫,虽小大不等,而体皆如玉,因择其厚者洼而为研,肤理鋭泽,取墨磨研,而墨光可鉴。”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其东北裂者上一石坳,忽又纵裂而起,上穹下狭,高不见顶。至此,石幻异形,肤理顿换,片窍俱灵。” 清 唐甄 潜书·性才:“譬诸天道,生物无数,即一微草,取其一叶,审视之,肤理筋络,亦復无数。”
《國語辭典》:切肤(切膚)  拼音:qiè fū
切身,跟自己有密切关系。元。虞集〈张献武王庙碑〉:「邃深蔽亏,群谗切肤。」
《漢語大詞典》:肤腠(膚腠)
亦作“ 肤凑 ”。 指肌肤。陈书·世祖纪:“念俾纳隍,载劳负扆,加以肤凑不适,摄卫有亏,比获微痊,思覃宽惠,可曲赦京师。”《楞严经》卷二:“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
分類:肌肤
《漢語大詞典》:裂肤(裂膚)
谓皮肤皲裂。形容极其寒冷。 唐 李华 《吊古战场文》:“繒纊无温,堕指裂肤。” 明 王廷相 《答何柏斋〈造化论〉书》:“裂肤堕指而江海不冰,谓流动为天火之化,得乎哉?”
《分类字锦》:噆肤(噆肤)
庄子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则通宵不寐矣
分类:
《漢語大詞典》:肤腴(膚腴)
肌肤丰满。 宋 陆游 《夜读兵书》诗:“嘆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 元 麻革 《送杜仲梁东游》诗:“望君崭崭病以癯,酌之食之可以还肤腴。”
分類:肌肤丰满
《漢語大詞典》:山肤(山膚)
(1).即石耳。体呈扁平圆形,固着于石面,多产于悬崖石壁上,可供食用和药用。 汉 枚乘 《七发》:“肥狗之和,冒以山肤。” 宋 梅尧臣 《送王屋知县孙秘丞》诗:“山肤有时得虞猎,不比彘肉烹连毛。” 清 方以智 通雅·饮食:“或曰,山肤,石耳之类。”
(2).指山产的美味食品。参见“ 山肤水豢 ”。
(3).山的表层。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从其内穿隙透窍,多有旁穴,上引天光,外逗云影,知其东透山肤甚薄,第穴小竇悬,不容人跡,漫为出入耳。” 清 汪洪度 《黄山领要录·黄山》:“山肤剥尽,而骨仅存。” 郭沫若 《井冈山巡礼》诗:“树下每每无寸草,山肤只剩赤条条。”
《漢語大詞典》:山肤水豢(山膚水豢)
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隋元会大飨歌:“道高物备食多方,山肤既善水豢良。”本指山上水中出产的美味食物。后泛称美味。 明 王志坚 《表异录·饮食》:“食之美曰山肤水豢。”
《漢語大詞典》:云肤(雲膚)
潘尼 《苦雨赋》:“气触石而结蒸兮,云肤合而仰浮。”谓云气逐渐集合。后以“云肤”指云气。 唐 李峤 《雨》诗:“西北云肤起,东南雨足来。”参见“ 肤寸而合 ”。
《漢語大詞典》:肤寸而合(膚寸而合)
谓(云气)逐渐集合。《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徧雨乎天下者,唯 泰山 尔。” 阮福 《肤寸而合解》:“所谓肤寸而合者,如云出山,散而不合,则不得雨。今肤寸而合,如人以两手之四指平铺,先分两处向下覆之,由分而合,渐肖云合之状,合之甚易,故云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遍天下。”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俄而云气上蒸,肤寸而合,比至日中,大雨摠至,溪涧盈溢。”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二:“愿哀愍黔首,霈垂沾渥,呼风召云,肤寸而合。”亦省作“ 肤合 ”。 汉 蔡邕 《九疑山碑》:“巖巖 九疑 ,峻极于天,触石肤合,兴播建云。”艺文类聚卷二引 晋 潘尼 《苦雨赋》:“气触石而结蒸兮,云肤合而仰浮。”
《國語辭典》:噬肤(噬膚)  拼音:shì fū
1.像咬啮柔嫩的皮肤一样。比喻用刑恰当、顺利无碍。《易经。噬嗑卦。六二》:「噬肤灭鼻,无咎。」汉。郑玄。注:「噬,齧也。齧者,刑克之谓也。处中得位,所刑者当,故曰噬肤也。」
2.自咬其肌肤。比喻关系亲密。《汉书。卷九三。佞幸传。董贤传》:「有司致法将军请狱治,朕惟噬肤之恩未忍。其上票骑将军印绶,罢归就第。」
《國語辭典》:肤色(膚色)  拼音:fū sè
皮肤的颜色。《管子。内业》:「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于形容,见于肤色。」《列子。汤问》:「沐浴神瀵,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
《漢語大詞典》:凝肤(凝膚)
洁白润泽的皮肤。 晋 王嘉 拾遗记·燕昭王:“王即位二年, 广延国 来献善舞者二人,一名 旋娟 ,一名 提嫫 ,并玉质凝肤,体轻气馥。” 南朝 宋 鲍照 《学古》诗:“凝肤皎若雪,明浄色如神。” 南朝 梁 沈约 《少年新婚为之咏》:“裾开见玉趾,衫薄映凝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