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肤受(膚受) 拼音:fū shòu
1.亲身感受。《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愬。」《魏书。卷一○五。天象志四》:「夫肤受之微不可不察,亦自我天视而降鉴焉。」
2.浅薄而不深切。汉。张衡〈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清。唐仲冕〈芳录山人诗录序〉:「其天资学力有大过人者,非肤受反傅,片接寸附者所可几及。」
2.浅薄而不深切。汉。张衡〈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清。唐仲冕〈芳录山人诗录序〉:「其天资学力有大过人者,非肤受反傅,片接寸附者所可几及。」
《漢語大詞典》:肤受之愬(膚受之愬)
指谗言。肤受,谓浮泛不实,或谓利害切身。《论语·颜渊》:“浸润之譖,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邢昺 疏:“皮肤受尘,垢秽其外,不能入内也。以喻譖毁之语,但在外萋斐,构成其过恶,非其人内实有罪也。” 朱熹 集注:“肤受,谓肌肤所受,利害切身。”《汉书·谷永传》:“﹝将军﹞不听浸润之譖,不食肤受之愬。” 颜师古 注:“肤受,谓初入皮肤至骨髓,言其深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你想外国人又不是 包龙图 ,况且又不懂 中国 话,自然中了他的肤受之愬了。”亦作“ 肤受之诉 ”、“ 肤受之言 ”。《后汉书·儒林传上·戴凭》:“伏见前太尉西曹掾 蒋遵 ,清亮忠孝,学通古今,陛下纳肤受之诉,遂致禁錮,世以是为严。”《后汉书·儒林传上·张法滕冯等传论》:“若夫数将者,并宣力勤虑,以劳定功,而景风之赏未甄,肤受之言互及。” 唐 韩愈 《送齐皞下第序》:“肤受之诉不行於君,巧言之诬不起於人矣。”《旧唐书·房玄龄传》:“逆耳之諫必听,肤受之诉斯絶。”亦省作“ 肤受 ”。《晋书·刘毅和峤等传论》:“ 刘毅 一遇宽容, 任 和 两遭肤受。”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初, 多逊 与 赵韩王 睚眦, 太宗 践祚,每召对即倾之,上以肤受,颇惑之。”
《漢語大詞典》:冰肤(冰膚)
谓皮肤洁白滑润。 宋 苏轼 《减字木兰花·赠润守许仲涂》词:“高山白早,莹骨冰肤那解老。从此 南徐 ,良夜清风月满湖。”《宋史·文苑传二·夏侯嘉正》:“由是渍阳辉,沐芳泽,覩一异人于巖之际,霞为裾,云为袂,冰肤雪肌,金玦玉佩。”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下:“予尝病近世墨梅二诗,以为过,及观宋诗选…… 曹元象 云:‘忆昔神游 姑射山 ,梦中栩栩片时还。冰肤不许寻常见,故隐轻云薄雾间。’乃知此弊有自来矣。”
《漢語大詞典》:无完肤(無完膚)
(1).没有完好无伤的肌肤。《新唐书·忠义传下·刘迺》:“﹝ 朱泚 ﹞復遣伪相 蒋镇 慰诱, 迺 佯瘖不答,灸无完肤。”
(2).比喻一无是处。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台省·王聚洲给事》:“而 邓给事 , 史御史 辈曹起代为之辨, 郑 被攻无完肤。”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王鸿绪》:“近读其《明史稿》……而於 惠帝 则指摘无完肤状。”
(2).比喻一无是处。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台省·王聚洲给事》:“而 邓给事 , 史御史 辈曹起代为之辨, 郑 被攻无完肤。”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王鸿绪》:“近读其《明史稿》……而於 惠帝 则指摘无完肤状。”
《漢語大詞典》:肤理(膚理)
(1).皮肤的纹理。《荀子·荣辱》:“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 杨倞 注:“肤理,肌肤之文理。”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 李香 身躯短小,肤理玉色。” 宋 苏轼 《赐蔡延庆乞知应天府不允诏》:“肤理微疾,行当自痊,勉安厥官,以称朕意。”
(2).指物体表面的纹理。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雷斧砚铭》:“余经 霅川 ,偶得数雷斧於耕夫,虽小大不等,而体皆如玉,因择其厚者洼而为研,肤理鋭泽,取墨磨研,而墨光可鉴。”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其东北裂者上一石坳,忽又纵裂而起,上穹下狭,高不见顶。至此,石幻异形,肤理顿换,片窍俱灵。” 清 唐甄 《潜书·性才》:“譬诸天道,生物无数,即一微草,取其一叶,审视之,肤理筋络,亦復无数。”
(2).指物体表面的纹理。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雷斧砚铭》:“余经 霅川 ,偶得数雷斧於耕夫,虽小大不等,而体皆如玉,因择其厚者洼而为研,肤理鋭泽,取墨磨研,而墨光可鉴。”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其东北裂者上一石坳,忽又纵裂而起,上穹下狭,高不见顶。至此,石幻异形,肤理顿换,片窍俱灵。” 清 唐甄 《潜书·性才》:“譬诸天道,生物无数,即一微草,取其一叶,审视之,肤理筋络,亦復无数。”
《漢語大詞典》:山肤(山膚)
(1).即石耳。体呈扁平圆形,固着于石面,多产于悬崖石壁上,可供食用和药用。 汉 枚乘 《七发》:“肥狗之和,冒以山肤。” 宋 梅尧臣 《送王屋知县孙秘丞》诗:“山肤有时得虞猎,不比彘肉烹连毛。” 清 方以智 《通雅·饮食》:“或曰,山肤,石耳之类。”
(2).指山产的美味食品。参见“ 山肤水豢 ”。
(3).山的表层。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从其内穿隙透窍,多有旁穴,上引天光,外逗云影,知其东透山肤甚薄,第穴小竇悬,不容人跡,漫为出入耳。” 清 汪洪度 《黄山领要录·黄山》:“山肤剥尽,而骨仅存。” 郭沫若 《井冈山巡礼》诗:“树下每每无寸草,山肤只剩赤条条。”
(2).指山产的美味食品。参见“ 山肤水豢 ”。
(3).山的表层。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从其内穿隙透窍,多有旁穴,上引天光,外逗云影,知其东透山肤甚薄,第穴小竇悬,不容人跡,漫为出入耳。” 清 汪洪度 《黄山领要录·黄山》:“山肤剥尽,而骨仅存。” 郭沫若 《井冈山巡礼》诗:“树下每每无寸草,山肤只剩赤条条。”
《漢語大詞典》:云肤(雲膚)
《漢語大詞典》:肤寸而合(膚寸而合)
谓(云气)逐渐集合。《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徧雨乎天下者,唯 泰山 尔。” 阮福 《肤寸而合解》:“所谓肤寸而合者,如云出山,散而不合,则不得雨。今肤寸而合,如人以两手之四指平铺,先分两处向下覆之,由分而合,渐肖云合之状,合之甚易,故云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遍天下。”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俄而云气上蒸,肤寸而合,比至日中,大雨摠至,溪涧盈溢。”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二:“愿哀愍黔首,霈垂沾渥,呼风召云,肤寸而合。”亦省作“ 肤合 ”。 汉 蔡邕 《九疑山碑》:“巖巖 九疑 ,峻极于天,触石肤合,兴播建云。”《艺文类聚》卷二引 晋 潘尼 《苦雨赋》:“气触石而结蒸兮,云肤合而仰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