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骈字类编》:下聪(下聪)
柳宗元鼓吹歌见上聋下
《漢語大詞典》:聪哲(聰哲)
聪慧明智。 汉 班昭 《女诫》:“虽以贤女之行,聪哲之性,其能备乎!”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琰 谓 朗 曰:‘子之弟,聪哲明允,刚断英特,殆非子之所及也。’” 晋 陆机 《辩亡论上》:“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
《漢語大詞典》:睿聪(睿聰)
犹圣听。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君务致理,而下防诛夷,臣将纳忠,又上虑欺诞。故睿诚不布於羣物,物情不达於睿聪。” 宋 陆游 《瑞庆节贺表》:“虹流电绕,适当圣作之辰;鼇抃嵩呼,共效寿祺之祝。敢倾丹悃,仰扣睿聪。”
《分类字锦》:听聪(听聪)
唐无名氏洞庭张乐赋原夫乐之契道也在心而心正在听而听聪
分类:审音
《漢語大詞典》:聪睿(聰睿)
见“ 聪明睿智 ”。
《漢語大詞典》:聪明睿智(聰明睿智)
亦作“ 聪明叡知 ”。亦作“ 聪明睿知 ”。 聪颖明智。易·繫辞上:“古之聪明叡知,神武而不杀者夫。”《礼记·中庸》:“唯天下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孔子家语·三恕》:“聪明睿智,守之以愚。” 宋 朱熹 《〈大学章句〉序》:“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於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十一章:“则全地聪明睿智之士,日尽其心思才力以思创新。”亦省作“ 聪睿 ”、“ 聪叡 ”。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太尉掾汝南范滂》:“太尉掾 汝南 范滂 孟博 ,天资聪叡,辩於持论。”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材理:“虽明包众理,不以尚人;聪叡资给,不以先人。”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然而国重聪叡,俗贵高明。”清史稿·宣宗纪一:“皇次子 智亲王 仁孝聪睿,英武端醇。”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一章:“这个富有才华的聪睿的人,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漢語大詞典》:聪悟(聰悟)
聪明颖悟。周书·儒林传·沈重:“性聪悟,有异常童。”旧唐书·郑畋传:“﹝ 郑亚 ﹞聪悟絶伦,文章秀发。” 宋 王禹偁 《鞠君墓碣铭》:“幼聪悟,善属文。”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一:“ 陈摶 隐 华山 ,幼时戏 淐水 ,一青衣媪抱置怀中乳之曰:‘令女更无嗜欲,聪悟过人。’”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三·啸:“﹝ 王与盛 ﹞美如冠玉,性聪悟,诗文伎艺寓目即工。”
《漢語大詞典》:神聪(神聰)
谓天赋聪明。 唐 李白 《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诗:“能令二千石,抚背惊神聪。”
分類:天赋聪明
《國語辭典》:耳聪(耳聰)  拼音:ěr cōng
听觉过敏。《晋书。卷八四。殷仲堪传》:「仲堪父尝患耳聪,闻床下蚁动,谓之牛斗。」
《韵府拾遗 东韵》:尧聪(尧聪)
武元衡诗多惭击壤曲何以达尧聪
《漢語大詞典》:亶聪(亶聰)
《书·泰誓上》:“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 孔 传:“人诚聪明,则为大君,而为众民父母。”后以“亶聪”谓天子之聪明,借指天子。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孔王祠引 履端亲王 永珹 《孔王祠》诗:“素帛全忠节,丹忱报亶聪。”
分類:聪明帝王
《漢語大詞典》:聪察(聰察)
犹明察。汉书·宣元六王传赞:“ 淮阳宪王 於时诸侯为聪察矣, 张博 诱之,几陷无道。”三国志·魏志·邓哀王冲传:“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成人之智。” 唐 白居易 《黄老术》:“其道在乎尚宽简,务俭素,不眩聪察,不役智能而已。”《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那府尹是个极廉明聪察的人。”《豆棚闲话·小乞儿真心孝义》:“彼时县主,乃是新选甲科,姓 包 名 达 ,聪察异常。”
分類:明察
《分类字锦》:思聪(思聪)
论语听思聪
分类:
《漢語大詞典》:聪达(聰達)
聪明而通达事理。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聪达有材,帝甚爱之。” 汉 王符 潜夫论·赞学:“及使从师就学,按经而行,聪达之明,德义之理,亦庶矣。”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 于公 聪达,明於听断,小大以情,不失枉直。” 明 方孝孺 《郑生祐哀辞》:“子美好兮死谁尤,既聪达兮又慧哲。”
《漢語大詞典》:塞聪(塞聰)
谓塞住耳朵,示不外听。《史记·李斯列传》:“是以明君独断,故权不在臣也。然后能灭仁义之涂,掩驰説之口,困烈士之行,塞聪揜明,内独视听,故外不可倾以仁义烈士之行,而内不可夺以諫説忿争之辩。”汉书·东方朔传:“黈纊充耳,所以塞聪。” 颜师古 注:“黈,黄色也;纊;绵也。以黄绵为丸,用组悬之於冕,垂两耳旁,示不外听。” 宋 曾巩 《洪范传》:“故蔽明塞聪,而天下之情可坐而尽也。” 明 夏完淳 《大哀赋》:“天子端拱无为,塞聪而治。”
《漢語大詞典》:明聪(明聰)
聪明,才智。 清 魏源 《〈海国图志〉叙》:“轨文匪同,货币斯同,神奇利用,盍殫明聪。”
分類: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