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躬耕  拼音:gōng gēng
1.亲自耕种。《文选。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躬耕数亩之田,归老于此地。」
2.古代天子亲自耕田,以劝农事。《礼记。月令》:「天子亲载耒耜,……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
《國語辭典》:耕耘  拼音:gēng yún
1.耕田与除草。泛指农田耕作的事情。《汉书。卷九。元帝纪》:「元元之民,劳于耕耘。」《薛仁贵征辽事略》:「虽若成功,得地不足耕耘,不堪畜养。」
2.比喻付出精神和劳力。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國語辭典》:田地  拼音:tián dì
1.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后汉书。卷四七。班梁列传。班超》:「臣见莎车、疏勒田地肥广,草牧饶衍。」
2.地方。《大宋宣和遗事。元集》:「争奈那妃子与安禄山私通,却抱养禄山做孩儿。明皇得知,将安禄山差去渔阳田地,做了节度使。」
3.路程。《水浒传》第二九回:「这快活林离东门去,有十四、五里田地,算来卖酒的人家,也有十二、三家。」
4.地步、情形。《文明小史》第三八回:「实在因为我们国家的势力弱到这步田地,还能够同人挑衅吗?」
《国语辞典》:间作(间作)  拼音:jiàn zuò
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在一作物生育期间,于该作物行株间栽培另一种或多种作物的方式。
《國語辭典》:种田(種田)  拼音:zhòng tián
种植五谷蔬菜等农作物。《三国演义》第一○三回:「欲为久驻之计,乃令蜀兵与魏民相杂种田。」《儒林外史》第一二回:「他是个不中用的货,又不会种田,又不会作生意。」也作「种地」。
《國語辭典》:官田  拼音:guān tián
公家所有的田地。如:「古时官田通常由佃农耕种。」宋。乐雷发 逃户诗:「烧侵无主墓,地占没官田。」
《國語辭典》:耕织(耕織)  拼音:gēng zhī
耕田与织布。《后汉书。卷八三。逸民传。梁鸿传》:「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文选。贾谊。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國語辭典》:代耕  拼音:dài gēng
1.以他种营生代替耕植。如官吏以禄代耕、文人以笔代耕或以舌代耕皆是。晋。潘岳〈藉田赋〉:「野有菜蔬之色,朝靡代耕之秩。」南朝宋。谢瞻 于安城答灵运诗:「幸会果代耕,符守江南曲。」
2.代为耕种。如:「农机代耕」、「农地代耕」。
《國語辭典》:农耕(農耕)  拼音:nóng gēng
耕种稼穑等农务。晋。陶渊明〈桃花源〉诗:「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其父郭和以农耕为业,其母常氏乃河东路潞州黎城县常武安的妹妹。」
《國語辭典》:农田(農田)  拼音:nóng tián
可供耕种的田地。《礼记。王制》:「制农田百亩,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
《國語辭典》:农时(農時)  拼音:nóng shí
适合从事农作物耕种、收穫等农务的时节。《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漢語大詞典》:劝耕(勸耕)
(1).犹劝农。鼓励农民努力耕作。尸子卷下:“ 有虞氏 身有南亩,妻有桑田, 神农 并耕而王,所以劝耕也。” 唐 杜甫 《大雨》诗:“阴色静壠亩,劝耕自官曹。”
(2).努力耕种。《汉书·食货志上》:“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而令糴至於甚贵者也。”
《國語辭典》:耕耨  拼音:gēng nòu
犁田除草。《孟子。梁惠王上》:「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管子。治国》:「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
《國語辭典》:閒田  拼音:xián tián
1.古代君王于分封后所剩馀的田地。「閒」文献异文作「间」。《礼记。王制》唐。孔颖达。正义:「若封人附于大国,谓之附庸;若未封人谓之閒田。」
2.无人耕种的田地。《孔子家语。卷二。好生》:「虞芮二国争田而讼,连年不决,乃相谓曰:『西伯仁也,盍往质之?』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远自相与而退,咸以所争之田为閒田也。」
《漢語大詞典》:良农(良農)
(1).善于耕种的农夫。《穀梁传·桓公十四年》:“天下亲耕,以共粢盛;王后亲蚕,以共祭服。国非无良农工女也,以为人之所尽,事其祖禰,不若己所自亲者也。”荀子·修身:“良农不为水旱不耕。” 汉 徐干 中论·民数:“今之为政者,未知恤已矣。譬由无田而欲树艺也,虽有良农,安所措其疆力乎!”
(2).占田较多的农民。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七:“今宜立之法。使一夫占田五十亩以上者为良农;不足五十亩者为次农;其无田而为閒民,与非工商、在官而为游惰末作者,皆驱之使为隶农。” 宋 陈亮 《书林勋〈本政书〉后》:“顾其间将使隶农耕良农之田,纳租视其俗之故,经赋出於良农,而隶农出军赋,疑非隶农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