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穷而后工(窮而後工)  拼音:qióng ér hòu gōng
文人处于困境时,所写出来的作品会更美好。所以佳作多产生于穷困之时。这是宋代欧阳修所提出来的理论。见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分类字锦》:书而后练(书而后练)
晋书卫恒传宏农张伯英者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分类:
《國語辭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拼音:jú gōng jìn cuì,sǐ ér hòu yǐ
语本《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意谓不辞辛苦的竭尽心力,一直到死为止。《清史稿。卷二七七。陈鹏年传》:「上闻,谕曰:『鹏年积劳成疾,没于公所,闻其家有八旬老母,室如悬罄。此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臣。』」
《漢語大詞典》:鞠躬尽力,死而后已(鞠躬盡力,死而後已)
恭敬勤谨,尽心竭力工作,一直到死为止。 三国 蜀 诸葛亮 《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於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覩也。” 宋 叶适 《兵部尚书蔡公墓志铭》:“呜呼!岂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乎!” 宋 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后多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明 无名氏 《鸣凤记·二相争朝》:“我老臣不能为玉烛于光天,岂忍见铜驼于荆棘,明日奏过圣上,亲总六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必再议。”《水浒传》第九一回:“ 宋江 、 卢俊义 叩头奏道:‘臣等蒙圣恩委任,敢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毛泽东 《纪念孙中山先生》:“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 中国 而耗费了毕生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国语辞典》:谋而后动(谋而后动)  拼音:móu ér hòu dòng
形容预先计划稳当而后再行动。《文选。刘孝标。广绝交书》:「苞苴所入,实行张霍之家,谋而后动,毫芒寡忒,是曰:『量交。』」也作「谋定后动」。
《分类字锦》:量而后入(量而后入)
礼记事君者量而后入不入而后量
分类:
《國語辭典》:翔集  拼音:xiáng jí
1.群鸟飞翔,留止于一处。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详察而采辑。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风骨》:「若夫镕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
《漢語大詞典》:晚食
(1).晚餐。 南朝 梁 沈约 《述僧中食论》:“故推此晚食,併置中前,自中之后,清虚无事。”南史·齐明帝纪:“太官进御食,有裹蒸,帝十字画之,曰:‘可四片破之,餘充晚食。’”
(2).战国策·齐策四:“ 斶 ( 颜斶 )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娱。”谓饥而后食,其味比于食肉。后用为甘于淡泊之典。 宋 王安石 《寄吴氏女子》诗:“膏粱以晚食,安步而车軿。” 宋 朱熹 《公济惠山蔬四种并以佳篇来贶因次其韵·芹》:“晚食寧论肉,知君薄世荣。”
《漢語大詞典》:祷祠(禱祠)
(1).谓向神求福及得福而后报赛以祭。周礼·春官·丧祝:“掌胜国邑之社稷之祝号,以祭祀祷祠焉。” 贾公彦 疏:“祷祠,谓国有故祈请,求福曰祷,得福报赛曰祠。”周礼·春官·大祝:“国有大故天烖,弥祀社稷,祷祠。” 郑玄 注:“弥,犹徧也。徧祀社稷及诸所。祷既,则祠之以报焉。” 贾公彦 疏:“以其始为曰祷,得求曰祠,故以报赛解祠。”
(2).泛指祭祀。墨子·天志下:“天子必且犓豢其牛羊犬彘,洁为粢盛酒醴,以祷祠祈福於天。”史记·封禅书:“祷祠 太一后土 ,始用乐舞。”史记·李斯列传:“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淮南子·泰族训》:“然而郊天望山川,祷祠而求福。” 宋 王安石 《次韵致远木人》之二:“暴露神灵难寄托,祷祠村落几依投。”
《漢語大詞典》:战汗(戰汗)
(1).恐惧出汗。 唐 柳宗元 《上西川武元衡相公谢抚问启》:“拜伏无路,不胜惶惕。轻冒威重,战汗交深。”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公荐:“ 顥 不胜区区,敢闻左右。俯伏阶屏,用增战汗。” 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一折:“恨不得目下天昏日晚。諕的那舞女歌儿似受战汗,难施逞乐艺熟閒。”
(2).中医学病症名。在外感热病过程中,先战栗而后出汗的一种症状。《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上〉》“脉浮,故知汗出解也”集注引 沈明宗 曰:“夫自解証,有从衄解,有从下血而解,有从下利而解,有从小便暗除而解者,此即太阳战汗之一端。”
《漢語大詞典》:端拜
(1).正身拱手。荀子·不苟:“君子审后王之道而论於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议。” 杨倞 注:“端拜,犹言端拱。”一说,冠而后拜。 宋 陈叔方 颍川语小卷下:“端,冠也。‘端拜而议’,乃冠其首而后拜。”
(2).犹致敬。 宋 洪迈 容斋四笔·栾城和张安道诗:“拳拳如此,忠厚之至,殆可端拜也。”
《漢語大詞典》:折俎
(1).古代祭祀、宴会时,杀牲肢解而后置于俎上。俎,盛牺牲的礼器。仪礼·乡饮酒礼:“宾升自西方,乃设折俎。” 贾公彦 疏:“凡解牲体之法,有全烝其豚。解为二十体,体解即此折俎是也。”左传·宣公十六年:“王享有体荐,宴有折俎,公当享,卿当宴。王室之礼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 宋 置折俎,以多文举礼。”
(2).引申为参与国家大典。 唐 毛杰 《与卢藏用书》:“ 杰 时在草莽,运厄穷愁,思折俎而无因,嗟扫门而不逮。”
《國語辭典》:衲被  拼音:nà bèi
1.补缀过的被子。宋。戴复古 求安诗:「衲被蒙头睡,翛然百虑宽。」
2.宋时杨亿为文爱用典,其所用故事,常令子侄检出处,每段用小纸片录记,掇拈所录而蓄存,当时称为「衲被」。
《漢語大詞典》:锡贡(錫貢)
谓待天子有令而后进贡。有别于常贡。书·禹贡:“厥包橘柚锡贡。” 孔颖达 疏:“此物……须之有时,故待锡命乃贡,言不常也。” 蔡沉 集传引 张氏 曰:“必锡命乃贡者,供祭祀,燕宾客则詔之。” 宋 曾巩 《福州拟贡荔枝状》:“臣窃以《禹贡》 扬州 ‘厥包橘柚锡贡’,则百果之实,列於土贡,所从来已久。”一说为常贡。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锡贡解:“祭祀宾客,岁岁常经。因此锡命责贡,仍是岁岁常贡。”
《漢語大詞典》:平奏
谓辨析明白而后上奏。汉书·宣帝纪:“詔诸儒讲《五经》同异,太子太傅 萧望之 等平奏其议,上亲称制临决焉。”南史·徐勉传:“虽写以尺简,而终闕平奏。”资治通鉴·汉章帝章和元年:“帝以众论难一,故但纳之,不復令有司平奏。” 胡三省 注:“平奏者,平其可行与否而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