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维也纳(维也纳)  拼音:wéi yě nà
Vienna
城市名。位于奥地利国境东北部,濒多瑙河,正处于欧洲的心脏位置,是奥地利的首都。人口约一百六十万。铁路四通八达,是国内交通中心及主要工业中心。贸易发达,文化遗产丰富。市内街道整洁,风景美丽,有著名的大学和博物馆等。
《国语辞典》:维也纳会议(维也纳会议)  拼音:wéi yě nà huì yì
拿破崙帝国瓦解后,欧洲各国于西元一八一四至一八一五年于维也纳举行的会议。会议在奥国首相梅特涅主导下,以保守为原则,规划国际新秩序。恢复被拿破崙推翻的王朝,划定各国疆界,维持列强势力均衡,防范爆发革命和战争。
《国语辞典》:和平日  拼音:hé píng rì
西元一九三二年,维也纳万国和平会议决定,以每年五月十八日为和平日。
《国语辞典》:贝多芬(贝多芬)  拼音:bèi duō fēn
Ludwig Van Beethoven
人名。(西元1770~1827)德国作曲家。十七岁赴维也纳,学于莫札特,后得海顿指导,乐艺精进。三十岁后耳渐聋,作风渐趋幽怨悲怆。作品以钢琴曲月光最著名,交响乐曲方面尤为出色,有〈英雄〉、〈田园〉、〈命运〉等九篇,影响后世音乐甚钜。世称为「乐圣」。也译作「悲多芬」。
《国语辞典》:逻辑实證论(逻辑实證论)  拼音:luó jí shí zhèng lùn
发源于奥地利维也纳学派,为二十世纪哲学主流之一。认为哲学的主要工作只是在建立一套完整的逻辑系统,使能以正确的方式表达出清晰的观念,而这些观念只限于逻辑可以验證的知识,并无法讨论有关信仰与伦理的问题。
《国语辞典》:国际原子能总署(国际原子能总署)  拼音:guó jì yuán zǐ néng zǒng shǔ
西元一九五七年成立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国际性组织。其目的在制止核子武器的扩散,并推动原子能和平用途。
《国语辞典》:贝尔格(贝尔格)  拼音:bèi ěr gé
Alban Berg
人名。(西元1885~1935)奥地利音乐家,新维也纳乐派的代表。对无调性音乐及十二音音乐贡献很大。代表作品有歌剧《伍采克》、《露露》等,都是十二音技法上的结晶。
《漢語大詞典》:奥地利一八四八年革命
奥地利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8年3月,维也纳人民起义,推翻梅特涅反动政府,奥地利皇帝被迫同意立宪;4月颁布帝国宪法,但未能满足人民要求。5月,维也纳人民再次起义,奥皇及皇室被迫逃离首都。同时,帝国境内的捷克、匈牙利也发生革命。10月,维也纳人民为抗议奥军镇压匈牙利革命,又举行起义。后因资产阶级妥协,封建势力反扑,11月革命被镇压。
《漢語大詞典》:第二半国际
即“社会党国际工人联合会”。也称“维也纳国际”。1921年2月由考茨基领导的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英国独立工党等十三个国家的“中派”社会党在维也纳成立。由于它自称站在第二国际与第三国际之间,是“中派”,故又被称为第二半国际。它同黄色国际一起分裂工人阶级队伍。1923年与黄色国际合并为社会主义工人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