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统一战线(統一戰線)  拼音:tǒng yī zhàn xiàn
大陆地区指几个阶级或几个团体,为了某种共同的政治目的结成的联盟。也称为「联合战线」。
《漢語大詞典》:爱国统一战线
中国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中心任务的新的历史时期中的统一战线。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高级汉语词典》: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拼音:rén mín mín zhǔ tǒng yī zhàn xiàn
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广泛的联盟
《漢語大詞典》: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工农为主体的、以第二次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一切抗日阶级和阶层的广泛联盟。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它是一个包括进步力量、中间力量和顽固力量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对反共顽固派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发展和壮大了人民抗日力量,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國語辭典》:统战(統戰)  拼音:tǒng zhàn
统一战线,是中共三大法宝之一。其方法是根据矛盾律,把敌人内部划分为左、中、右三派,采联左拉中打右的作法,确立主要敌人和次要敌人,然后争取多数,以打击主要的敌人。
分類:统一战线
《漢語大詞典》: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简称“政协”或“人民政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组织。1949年举行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制订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漢語大詞典》:政治协商会议(政治協商會議)
我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全国性的组织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地方也有地方性的各级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政协。
《漢語大詞典》:国防文学(國防文學)
1936年初, 上海 文艺界为响应中国共产党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促进文艺界的广泛团结、更好地为抗日救亡运动服务而提出的口号,为抗日救亡运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在总口号之下,再提些随时应变的具体的口号,例如‘国防文学’‘救亡文学’‘抗日文艺’……等等,我以为是无碍的。”
《漢語大詞典》:民主人士
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参加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党外进步人士。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九:“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
《漢語大詞典》:民主党派(民主黨派)
我国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其他各政党的通称。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國語辭典》:联合战线(聯合戰線)  拼音:lián hé zhàn xiàn
United Front
指共产主义革命组织的一种战略,联合不同工人阵营与阶级共同打击布尔乔亚阶级敌人。基本理论在西元1917年时,由共产国际于布尔什维克革命中提出。也译作「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