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若要好,问三老(若要好,问三老)  拼音:ruò yào hǎo,wèn sān lǎo
(谚语)比喻老人多经验,参考他们的意见,可使构想、计画更周备。明。康海《中山狼》第三折:「常言道:『若要好,问三老。』俺与您去寻著三个老的问他。道是该吃俺也不该吃。」
《国语辞典》:人老精,姜老辣(人老精,姜老辣)  拼音:rén lǎo jīng,jiāng lǎo là
(谚语)老年人经验丰富,办事精到。如:「平常大家总把张爷爷当老古董看,想不到遇著紧急事故时,只有他能临危不乱,指挥若定,真是『人老精,姜老辣』!」
《国语辞典》: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拼音:bù tīng lǎo rén yán,chī kuī zài yǎn qián
(谚语)不尊重、不听从有经验者的意见,往往会吃亏后悔。如:「他当初一意孤行,不听父母的劝告,现在果然应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那句话。」也作「不听好人言,果有恓惶事」、「不听好人言,必有恓惶泪」。
《国语辞典》:捏出水儿来的(捏出水儿来的)  拼音:niē chū shuǐ ér lái de
皮肤娇嫩得可以捏出水。比喻细皮嫩肉或没有社会经验。《金瓶梅》第七二回:「不上二十岁,捏出水儿来的一个小后生,任事儿不知道。」
《国语辞典》:吃亏就是占便宜(吃亏就是占便宜)  拼音:chī kuī jiù shì zhàn pián yí
因为吃亏可以学得经验,反而可以使自己获得好处。常用来劝人别计较一时之失。如:「你就让著他点,吃亏就是占便宜,一时得失别在乎!」
《国语辞典》:曾经沧海难为水(曾经沧海难为水)  拼音:céng jīng cāng hǎi nán wéi shuǐ
1.比喻见识广博,经验丰富,眼界开阔,对平常事物便觉得微渺不足为奇。参见「曾经沧海」条。唐。元稹〈离思〉诗五首之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2.比喻感情方面曾经拥有美好的经验,如今不能或不愿再面对新的对象。《聊斋志异。卷一。娇娜》:「公子已窥之,曰:『弟为兄物色,得一佳偶。』问:『何人?』曰:『亦弟眷属。』生凝思良久,但云:『勿须。』面壁吟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国语辞典》:先验主义(先验主义)  拼音:xiān yàn zhǔ yì
与经验主义相对,先验即先于经验,主张无需经验或先于经验可以获得知识的哲学思潮。通常理性主义者相信存在先验知识。
《国语辞典》:新学小生(新学小生)  拼音:xīn xué xiǎo shēng
学习未久、经验不足的后生晚辈。《汉书。卷八一。张禹传》:「新学小生,乱道误人。」
《国语辞典》:运动错觉(运动错觉)  拼音:yùn dòng cuò jué
错觉,错误或扭曲事实的知觉经验。运动错觉,心理学上指个人自觉身体在移动,然事实上并未移动。如坐在静止的火车上时,常因邻车开动而引起此类运动错觉。
《国语辞典》:以往鉴来(以往鉴来)  拼音:yǐ wǎng jiàn lái
将过去的经验、教训,当成以后处事的借鉴。《三国志。卷二五。魏书。杨阜传》:「愿陛下动则三思,虑而后行,重慎出入,以往鉴来。」
《国语辞典》:引以为鉴(引以为鉴)  拼音:yǐn yǐ wéi jiàn
以某人或某事为警戒、借镜。如:「他受到的教训,大家可以引以为鉴,避免重蹈覆辙。」
《国语辞典》:航海家  拼音:háng hǎi jiā
富于航海知识与经验的人。
《国语辞典》:法律学(法律学)  拼音:fǎ lǜ xué
研究法律现象,探讨法律相关经验的学科。包括法制史学、法社会学、法理学与法律条文含义的认识及其应用。简称为「法学」。
《国语辞典》:洛克  拼音:luò kè
John Locke
人名。(西元1632~1704)英国大哲学家。主张知识起于经验,树立了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地位,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以「知识」为题系统地写出知识论专门著作的哲学家。于政治方面,提出天赋人权说,认为人人皆有生命、自由、财产的基本权利。著作有《人类悟性论》、《政府论》等。也译作「陆克」。
《国语辞典》:回馈(回馈)  拼音:huí kuì
1.回赠、回报。如:「回馈社会」、「这家大企业的老闆建一座体育馆,用来回馈乡里。」
2.指在传播过程中,收讯者依本身经验的判断,对发讯者传递的音讯,所产生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