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进经(進經)
谓为帝王进讲经义。 唐 李德裕 次柳氏旧闻:“ 説 每因进经,輒袖木瓜以献。”
《漢語大詞典》:律家
指研究佛教经义的人。 清 恽敬 《〈楞伽经〉续书后》:“夫知之体,宏深浩渺如是。若於能之体尺寸推之,必有可敌《楞伽》斯义者,而惜乎律家所言不能尽也。”
《漢語大詞典》:达经(達經)
通晓经义。 唐 柳宗元 《断刑论下》:“经也者常也,权也者达经者也,皆仁智之事也。离之滋惑矣。”
分類:通晓经义
《漢語大詞典》:玄师(玄師)
释道称深通经义、教义的人。云笈七籤卷四引 南朝 宋 陆修静 《灵宝经目序》:“既太虚眇邈,玄师难希,宜求之於心,即理而断也。” 唐 白居易 《代书诗》:“儒风爱敦质,佛理尚玄师。”
《漢語大詞典》:都授
谓集中诸生讲授经义。汉书·翟方进传:“ 胡常 与 方进 同经…… 方进 知之,候伺 常 大都授时,遣门下诸生至 常 所问大义疑难,因记其説。” 颜师古 注:“都授,谓总集诸生大讲授也。”
《國語辭典》:女秀才  拼音:nǚ xiù cái
1.誉称有文才、通经义、能诗文的女子。《辽史。卷一○七。列女列传。邢简妻陈氏》:「陈氏甫笄,涉通经义,凡览诗赋,辄能诵,尤好吟咏,时以女秀才名之。」
2.明代科举的科目名称。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宫闱。女秀才》:「凡诸宫女曾受内臣教习,读书通文理者,先为女秀才。递升女史,升宫官,以至六局掌印,则为清华内职,比外廷通显矣。」
《漢語大詞典》:重颂(重頌)
佛教语。说经义之后,再作偈颂,申说前义。也称重颂偈或应颂。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言无重颂,句备伽佗。” 吴兆宜 注:“《弥陀疏钞》:梵语‘祗夜多’,此言‘重颂’。”
《漢語大詞典》:讲语(講語)
(1).讲谈。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神异上·图澄:“ 澄 与 麻襦 讲语终日,人莫能解。”
(2).解说经义的文字;讲义。 明 唐龙 《易经大旨说》:“他日又请,乃为离句析义,发其大旨,缀以讲语,括以破意。” 清 王豫 《蕉窗日记》卷一:“ 高忠宪 同善会讲语三条,言近指远,字字悚人。予与诸君子建 同善堂 ,宣説讲语,以示教戒。”
《國語辭典》:日知录(日知錄)  拼音:rì zhī lù
书名。清顾炎武撰,三十二卷。为其随时劄记的读书心得,内容包括经义、政事、史地、艺文、兵事、天象、术数等方面。积三十年始成。书中所提的研究方法,影响深远。
《国语辞典》:经义考(经义考)  拼音:jīng yì kǎo
书名。清朱彝尊撰,三百卷。原名「经义存亡考」,统考历代经义之目,网罗宏富,为古来诸家书目所未及。
《漢語大詞典》:贝筵(貝筵)
指宣讲佛经经义的讲席。 元 白珽 《同陈太博诸公登六和塔》诗:“开殿生妙香,金碧森贝筵。”
《漢語大詞典》:册对(册對)
对答皇帝书于诏册的政事、经义等设问。 宋 范仲淹 《举张伯玉应制科状》:“﹝ 伯玉 ﹞尝应科举,未亲册对。如令仰被清问,罄陈大略,必能竭前人之正论,副大君之虚怀。”
《國語辭典》:经谶(經讖)  拼音:jīng chèn
以经书的义理辅證谶纬之说,附会人事,以推究灾异祥瑞、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后汉书。卷二九。郅恽传》:「犹以恽据经谶,难即害之。」
《国语辞典》:经义述闻(经义述闻)  拼音:jīng yì shù wén
书名。清王引之撰,三十二卷。考證经义,旁徵博引,纠举错谬,力求得其本义。每考一事,必先引其父念孙语,再自加案语,故称为「述闻」。
《国语辞典》:安定学派(安定学派)  拼音:ān dìng xué pài
北宋胡瑗所创的学派。瑗在湖州,立经义,治事二斋,一以明其体,一以适其用,教弟子数百人,及在太学,门徒尤盛,时人若孙觉、范纯仁、钱公辅等,皆出其门下,程颐亦尊事之,影响宋代学术甚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