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纪纲(紀綱)  拼音:jì gāng
1.典章法度。《左传。哀公六年》:「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
2.谋略。元。杨讷《西游记》第一七出:「容貌儿善良,修持得梵王;胸襟儿纪纲,扶持得帝王。」
3.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秦伯送卫于晋三千人,实纪纲之仆。」后遂以纪纲借指仆人。《聊斋志异。卷一。长清僧》:「夫人遣纪纲至,多所馈遗。」
《國語辭典》:纲纪(綱紀)  拼音:gāng jì
1.国家社会的秩序与规律。《汉书。卷二二。礼乐志》:「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人之所设也。」《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国之纲纪,本无禁固诸国通问之诏也。」
2.治理。《诗经。大雅。棫朴》:「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3.职官名。掌理文书事务的主簿。《文选。傅亮。为宋公修张良庙教》:「纲纪,夫盛德不泯,义存祀典。」
4.管家仆。
《國語辭典》:纲常(綱常)  拼音:gāng cháng
三纲,君臣、父子、夫妇。五常,仁、义、礼、智、信。纲常指三纲五常。《元史。卷一五八。许衡传》:「尝语人曰:『纲常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儒林外史》第五回:「我们念书的人,全在纲常上做功夫。」
《國語辭典》:纲运(綱運)  拼音:gāng yùn
自唐代起,转运大宗货物,分批启行,每批的车辆船只计数编号,名为一纲,故称为「纲运」。《宋史。卷二二。徽宗本纪四》:「辛酉,罢苏、杭州造作局及御前纲运。」
《國語辭典》:三纲(三綱)  拼音:sān gāng
1.君臣、父子、夫妇之道。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汉书。卷八五。谷永传》:「勤三纲之严,修后宫之政。」《三国演义》第四回:「三纲之道,天地之纪,毋乃有阙?」
2.中国佛教寺院中管理僧众的三个职务。分别是上座、寺主、维那,或上座、维那、典座。《大宋僧史略。卷中》:「寺之设也,三纲立焉!若网罟之巨纲,提之则正。」
《國語辭典》:朝纲(朝綱)  拼音:cháo gāng
1.朝廷的制度、纪律。《后汉书。卷七九。儒林传。论曰》:「自桓、灵之间,君道秕僻,朝纲日陵。」《三国演义》第二○回:「近日操贼弄权,欺压君父;结连党伍,败坏朝纲。」
2.朝廷。《儒林外史》第七回:「这甚窄,况且离朝纲又远,这里住著不便。」
《國語辭典》:朝廷  拼音:cháo tíng
1.君主视事听政的地方。《南史。卷三二。列传。张邵》:「出入朝廷,皆拭目惊观之。」《儒林外史》第四五回:「他而今官大了,是翰林院大学士,又带著左春坊,每日就要站在朝廷大堂上暖阁子里议事。」
2.君主时代的政府。《三国演义》第二回:「朝廷加皇甫嵩为车骑将军,领冀州牧。」《文明小史》第一七回:「说什么朝廷指日就要把八股全然废掉,又说什么专考策论。」
3.皇帝。《后汉书。卷六六。陈王列传。王允》:「朝廷幼小,恃我而己,临难苟免,吾不忍也。」《儒林外史》第四五回:「听见前日辞朝的时候,他一句话回的不好,朝廷把他身子拍了一下。」
《國語辭典》:大纲(大綱)  拼音:dà gāng
1.重要纲领。《汉书。卷七二。王吉传》:「夫妇,人伦大纲,夭寿之萌也。」
2.大概的内容或情形。《文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辞多不可一一粗举大纲,以当谈笑。」《文选。曹植。洛神赋》:「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
3.处理主要事物的人。《金瓶梅》第二三回:「就是后边大娘,无过只是个大纲儿,小的还是娘抬举多。」
4.夫妻。明。王世贞《鸣凤记》第一四出:「前车已覆须明鉴,休得要无益轻生绝大纲。」
《國語辭典》:纲维(綱維)  拼音:gāng wéi
1.国家的法度。《三国志。卷五四。吴书。鲁肃传》:「先是,益州牧刘璋纲维颓弛,周瑜、甘宁并劝权取蜀。」《三国演义》第二二回:「方今汉室陵迟,纲维弛绝。」
2.总纲要领。宋。朱熹中庸章句序〉:「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其明且尽者也。」
3.寺院中管事务的人。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植》:「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每日报竹平安。」
《國語辭典》:纲目(綱目)  拼音:gāng mù
1.事物的大纲与细目。《南史。卷七二。文学传。钟嵘传》:「时齐明帝躬亲细务,纲目亦密。于是郡县及六署九府常行职事,莫不争自启闻,取决诏敕。」
2.泛指书的大纲与细目,常条列于编首,以备查索。
《漢語大詞典》:权纲(權綱)
朝政大权。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沿袭:“实以 惠帝 闇弱,必不能自揽权纲。” 元 揭傒斯 《奉送全平章赴任江西》诗:“权纲兼将相,标格近神僊。”
《國語辭典》:提纲(提綱)  拼音:tí gāng
1.举网。唐。杜甫〈又观打鱼〉诗:「苍江鱼子清晨集,设网提纲万鱼急。」
2.唐宋委官运送货物及赋税于京师,称为「纲」,如茶纲、马纲、花石纲之类。管领其事称为「提纲」。唐。方干 送婺州许录事诗:「曙星没尽提纲去,暝角吹残锁印归。」
3.提举内容纲要。如:「提纲挈领」。
4.文章或说话内容的大要。如:「讨论提纲」。
《國語辭典》:纲领(綱領)  拼音:gāng lǐng
1.总纲要领。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议对》:「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覈为美,不以深隐为奇;此纲领之大要也。」《红楼梦》第六回:「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
2.政党或团体的工作目标及行动步骤。如:「建国纲领」。
《國語辭典》:皇纲(皇綱)  拼音:huáng gāng
皇帝治理天下的纲纪。汉。班固〈答宾戏〉:「廓帝纮,恢皇纲。」《三国演义》第五回:「汉室不幸,皇纲失统。」
《漢語大詞典》:台纲(臺綱)
指朝廷的纲纪。宋史·孝宗纪二:“詔六察官纠察庶务,臺纲益振。”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堂官笞属官:“ 海刚峯 起 南总宪 ,到任后,忽设二大红板櫈,云欲笞御史不法者……然终设而不用,其意亦欲姑示威稜,以厉臺纲耳!” 清 侯方域 《汤御史传》:“公掌 河南道 日,给事 赵兴邦 者,数挟太宰势,轩輊臺纲,公连章劾之。”
分類:朝廷纲纪
《國語辭典》:宏纲(宏綱)  拼音:hóng gāng
大纲。汉。孔安国〈书经序〉:「举其宏纲,撮其机要。」唐。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振温良之逸步,得毗赞之宏纲。」
分類:大纲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