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实行(實行)  拼音:shí xíng
实际施行。汉。应劭《风俗通义。卷四。过誉》:「其俗士大夫本矜好大言,而少实行。」
《國語辭典》:口号(口號)  拼音:kǒu háo
1.不起草稿,随口吟成的诗文。宋。王辟之《渑小燕谈录。卷四。高逸》:「文忠公亲作口号,有『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閒人』之句,天下传之。」也称为「口占」。
2.含有赞颂性质的赞美诗。多指献给皇帝的颂诗。《宋史。卷一四二。乐志十七》:「第六、乐工致辞,继以诗一章,谓之口号,皆述德美及中外蹈咏之情。」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元旦朝会》:「伴射得捷,京师市井儿遮路,争献口号,观者如堵。」
3.打油诗或顺口溜。《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枣阳县中,人人称羡,造出四句口号,道是:『天下妇人多,王家美色寡。有人娶著他,胜似为驸马。』」
《國語辭典》:口号(口號)  拼音:kǒu hào
1.供口头呼喊,带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如:「抗议的群众,一面走一面呼口号,场面极为壮观。」
2.口头暗号。《老残游记》第七回:「这口号喊出,那大盗就觌面碰著,彼此打个招呼,也决不动手的。」
《國語辭典》:头项(頭項)  拼音:tóu xiàng
1.头绪。《朱子语类。卷一二。持守》:「不要因一事而惹出三件两件。如此则杂然无头项,何以得他专一!」也作「头当」。
2.项目、类别。《朱子语类。卷二○。论语。学而篇上》:「盖为学之事虽多有头项,而为学之道,则只在求放心而已。」《水浒传》第六回:「僧门中职事人员,各有头项,且如小僧,做个知客,只理会管待往来客官僧众。」
3.领导人。宋。彭大雅《黑鞑事略》:「其军马将帅,旧谓之十七头项。」也称为「头领」。
《漢語大詞典》:章门(章門)
(1).谓文章的纲领、要点。北史·儒林传下·马光:“尝因释奠,帝亲幸国子学,王公已下毕集, 光 升坐讲,启发章门。”
(2). 赣州 的别称。其地 汉 时属 豫章郡 ,故称。 宋 曾巩 《送程公闢使江西》:“身縻东观愿虽阻,目注 章门 心岂捨?” 清 朱仕琇 《罗台山邓先生墓表》:“ 明 阳明 王先生 讲学 章门 ,而 雩 始有 何 、 黄 、 袁 、 管 四先生出。”
《漢語大詞典》:持纲(持綱)
抓住纲领;执持政纲。 汉 黄香 《九宫赋》:“握璇璣而布政,总四七而持纲。” 唐 温庭筠 《感旧陈情献李仆射》诗:“视草丝纶出,持纲雨露悬。” 明 陈子龙 《直言祸乱之源疏》:“夫王者之道,执简而御繁,持纲而举目,任人而已。”
《國語辭典》:政纲(政綱)  拼音:zhèng gāng
施政纲领。《南史。卷七五。隐逸传上。顾欢传》:「及践阼乃至,称山谷臣顾欢上表,进政纲一卷。」《宋史。卷四一九。薛极传》:「政纲虽举,必求益其所未至;德泽虽布,必思及其所未周。」
《國語辭典》:党纲(黨綱)  拼音:dǎng gāng
政党所依循的政治纲领。是一个政党的最基本的政治纲领和组织纲领。如:「一个政党的党纲是不轻易更改的。」
《漢語大詞典》: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今南京)后颁布。主要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规定了农民平分土地的原则;在农村设立兵农合一的乡官制度;废除封建买卖婚姻。纲领主张人人平等,男女平等,具有推翻封建土地制度的革命精神,但带有浓厚的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实际上并没有实行。
《国语辞典》:六法全书(六法全书)  拼音:liù fǎ quán shū
书名。以宪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为主要纲领蒐集我国现行法规数百种的法律用书。
《国语辞典》:三纲八目(三纲八目)  拼音:sān gāng bā mù
三纲指〈大学〉中「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纲领;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
《国语辞典》:海基会(海基会)  拼音:hǎi jī huì
财团法人海峡基金会的缩称。依据国家统一纲领,于民国七十九年十一月成立。在国家统一前,为因应实际需要而设立的阶段性、过渡性组织。主要功能为主动规划进行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并处理交流所衍生的问题。海峡对岸与海基会对等的机构为海协会。
《漢語大詞典》:共同纲领(共同綱領)
(1).政党、集团之间,在一定时期内,为统一行动,经过协商而制定的共同遵守的奋斗目标和方针政策。它是这些政党或集团统一行动的政治基础。
(2).特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个纲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1949年9月通过的。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以前的建国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國語辭典》:党报(黨報)  拼音:dǎng bào
由政党发行,为政党宣达其理念的报纸。如:「任何政党的党报,都反映该党的政策路线。」
《國語辭典》:三民主义(三民主義)  拼音:sān mín zhǔ yì
1.国父孙中山先生建国的政治主张,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总称为「三民主义」。
2.书名。国父最重要的一部遗教,为中华民国建国的宝典。全书为国父于民国十三年在广州的讲演词,分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各六讲,民生主义四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