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精义(精義)  拼音:jīng yì
精要的义理。《文选。曹摅。思友人诗》:「精义测神奥,清机发妙理。」《老残游记》第一一回:「要推其精义,有非一朝一夕所能算得尽的。」
《國語辭典》:深造  拼音:shēn zào
深入精微的境界。《孟子。离娄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今多指进一步研究进修。如:「出国深造」。
《國語辭典》:法眼  拼音:fǎ yǎn
1.五眼之一。能分明的洞观,一切因缘生起的诸现象。《五灯会元。卷一。释迦牟尼佛》:「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汝当护持。」
2.尊称他人的眼识正确。《文明小史》第六十回:「老兄具这样的法眼,钦佩得很,将来倒要时常请教请教。」
《漢語大詞典》:微旨
亦作“ 微恉 ”。亦作“ 微指 ”。
(1).精深微妙的意旨。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究洞圣人之微恉。”《后汉书·徐防传》:“ 孔圣 既远,微旨将絶,故立博士十有四家,设甲乙之科,以勉劝学者。” 唐 李翰 《殷太师比干碑》:“夫子称 殷 有三仁,岂无微旨?” 宋 叶适 《沈仲一墓志铭》:“有 彬老 者,北游 程 氏师生间,得性命微旨,经世大意。” 清 方苞 《又书〈封禅书〉后》:“盖谓传所称封禪者七十二君,本无稽之言,但以是致怪物与神通,则举之不以其事,而上古封禪之有无,又不足辨矣。此 子长 之微指也。”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书〉与〈诗〉》:“其序列先后, 宋 人多以为即 孔子 微旨所寓,然古诗流传来久,篇次未必一如其故,今亦无以定之。”
(2).隐而未露的意愿。汉书·翟方进传:“奏事亡不当意,内求人主微指以固其位。”宋书·恩倖传·徐爰:“ 爰 便僻善事人,能得人主微旨。” 宋 陆游 《南唐书·周宗传》:“一日, 烈祖 临镜理白髮,太息曰:‘功业成而吾老矣,奈何!’ 宗 适侍侧,悟微指,乃请如 广陵 ,讽 让皇 以禪代事。” 尚秉和 《北京政府成立》:“时北洋老将数十人,统兵十餘万,胥听内阁指撝,无或违,然内阁微恉鲜能明也。”
《國語辭典》:窅然  拼音:yǎo rán
1.怅然若失的样子。《庄子。逍遥游》:「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2.深远的样子。《文选。傅亮。为宋公修张良庙教》:「显默之际,窅然难究。」唐。李景亮《李章武传》:「但空室窅然,寒灯半灭而已。」
《漢語大詞典》:微意
(1).隐藏之意;精深之意。后汉书·庞参传:“拜 参 为 汉阳 太守。郡人 任棠 者,有奇节,隐居教授。 参 到,先候之, 棠 不与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户屏前,自抱孙儿伏於户下。主簿白以为倨。 参 思其微意,良久曰:‘ 棠 是欲晓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拔大本薤者,欲吾击强宗也。抱儿当户,欲吾开门恤孤也。’”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下》:“如并侍左右,必能发起微意,增广徽猷者也。”魏书·和跋传:“ 毗 等解其微意,诈称使者,云奔 长安 追之不及。” 宋 苏轼 《杜处士传》:“子能详微意,知所激刺,亦无患子矣。”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今之衮衮诸公及其叭儿,盖亦深知 中国 已将卖絶,故在竭力别求卖国者以便归罪,如《汗血月刊》之以 明 亡归咎于东林,即其微意也。”
(2).微薄的心意。常用作谦词。 三国 魏 曹操 《与诸葛亮书》:“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 宋 王安石 《精卫》诗:“帝子衔寃久未平,区区微意欲何哉?” 鲁迅 《书信集·致增田涉》:“非常感谢 佐藤 先生,你遇到他时,祈代转此微意。”
《漢語大詞典》:至数(至數)
(1).极其精深微妙的道理或事理。《素问·三部九候论》:“ 黄帝 问曰:‘余闻九针於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愿问其方。’ 岐伯 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晋 陆机 《辨亡论》:“是故先王达经国之长规,审存亡之至数。谦己以安百姓,敦惠以致人和,宽冲以诱俊乂之谋,慈和以结士民之爱。”
(2).指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后汉书·赵咨传》:“夫含气之伦,有生必终,盖天地之常期,自然之至数。”
(3).真实的本领、方术。汉书·东方朔传:“復使射他物,连中,輒赐帛。时有幸倡 郭舍人 ,滑稽不穷,常侍左右,曰:‘ 朔 狂,幸中耳,非至数也。’” 颜师古 注:“至,实也。”
《國語辭典》:要妙  拼音:yāo miào
精微美好的样子。《文选。成公绥。啸赋》:「音要妙而流响,声激嚁而清厉。」唐。沈既济《任氏传》:「察神人之际,著文章之美,传要妙之情,不止赏玩风态而已。」也作「要眇」。
《國語辭典》:奥义(奧義)  拼音:ào yì
精湛深奥的义理。《文选。孔安国。尚书序》:「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宋史。卷四三四。儒林传四。蔡元定传》:「古书奇辞奥义,人所不晓者,一过目辄解。」
《漢語大詞典》:妙思
精妙的构思。陈书·司马申传:“﹝ 申 ﹞十四便善弈棊…… 子春 素知 申 ,即於坐所呼与为对, 申 每有妙思, 异 ( 朱异 )观而奇之,因引 申 游处。”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易者虽不紧要,亦当冥心搜句,或成三二篇,则妙思种种出焉。”
(1).精深的思想。妙,通“ 眇 ”,深远。 汉 王充 论衡·艺增:“诸子之文,笔墨之疏,大贤所著,妙思所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丽辞:“《文》《繫》,圣人之妙思也。”
(2).深思,认真思考。妙,通“ 眇 ”,深远。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每念昔日 南皮 之游,诚不可忘,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碁閒设,终以六博。”
《漢語大詞典》:精博
精深博大。晋书·华轶传:“才学精博,道行优备。” 唐 王勃 《别卢主簿序》:“吾儕服其精博,时议称其典要。” 清 张之洞 《读古人文集》:“读昭明文选宜看注, 李善 注最精博。”
分類:精深博大
《國語辭典》:幽眇  拼音:yōu miǎo
精深微妙。唐。韩愈 进学解:「抵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宋。陈傅良〈哭吕伯恭郎中舟行寄诸友〉诗:「遐搜接混茫,细剖入幽眇。」
《漢語大詞典》:遗旨(遺旨)
(1).谓遗却精深的旨意。文选·左思〈魏都赋〉:“虽选言以简章,徒九復而遗旨。” 李善 注:“言虽选言简章,徒至九復,而犹遗其精旨也。”
(2).指前人精深的旨意。晋书·慕容翰载记:“上成先王遗旨,下谢山海之责。”宋书·谢灵运传:“析旷劫之微言,説像法之遗旨。” 宋 刘克庄 《哨遍》词:“嗟此意谁论,其言甚壮, 孔 颜 犹有遗旨。”
(3).遗言;遗嘱。《宋书·孝义传·余齐民》:“ 齐民 至性由中,情非外感,淳情凝至,深心天彻,跪讯遗旨,一慟殞亡。”
(4).犹遗诏。晋书·何充传:“及帝崩, 充 奉遗旨,便立太子,是为 穆帝 。”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后妃:“自孟夏弗豫,有遗旨,金银珠玉不许自随。” 唐 柳宗元 《礼部为文武百寮请听政表》之三:“伏以万机至重,遗旨难违,再献表章,上尘旒扆。”
《國語辭典》:渊博(淵博)  拼音:yuān bó
渊深博大。《抱朴子。外篇。崇教》:「是以遐览渊博者,旷代而时有。」《儒林外史》第五四回:「愚表兄远在都门,不曾亲自吊唁。几年来学问更加渊博了?」
《漢語大詞典》:妙斲
精妙的刀斧工。泛指功力精深的技能。 宋 苏轼 《次韵李端叔谢送牛戬鸳鸯竹石图》:“时来未可知,妙斲待 轮扁 。” 宋 陈造 《寄二孙》诗:“良匠有妙斲,惰农无厚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