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29,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典故(续上)
一粟太仓中
减粟
词典
金粟
脱粟
斗粟
积粟
菽粟
一粟
刍粟
粟帛
挽粟
转粟
廪粟
谷粟
仓粟
典故
一粟太仓中


《庄子集释》卷六下〈外篇·秋水〉~563~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唐·成玄英疏:「礨空,蚁穴也。稊,草似稗而米甚细少也。中国,九州也。夫四海在天地之间,九州居四海之内,岂不似蚁孔之居大泽,稊米之在大仓乎,言其大小优劣有如此之悬也。」
典故
一囊贫
  
侏儒饱
 
方朔米
 
方朔饿
 
曼倩饥
 
东方米
 
减粟
 
异饥饱
 
笑方朔
  
索米长安
 
长安米
 
长安粲
 
长安索
 
长身奉米
 
长饥方朔

相关人物
刘彻(汉武帝)
 
东方朔


《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列传〉
「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奉禄薄,未得省见。久之,朔绐驺朱儒,曰:「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朱儒大恐,啼泣。朔教曰:「上即过,叩头请罪。」居有顷,闻上过,朱儒皆号泣顿首。上问:「何为?」对曰:「东方朔言上欲尽诛臣等。」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朱儒为?」对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朱儒长三尺馀,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馀,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上大笑,因使待诏金马门,稍得亲近。唐·颜师古注:「朱儒,短人也。」

简释

侏儒饱:喻小人得志而贤才受屈。元朱旭《杂诗》之二:“长身素米侏儒饱,飞将无功妄尉侯。”

曼倩饥:咏人生活清贫。唐许浑《早秋三首》之二:“老信相如渴,贫忧曼倩饥。”

索米长安:指求取俸禄。宋杨亿《汉武》:“待诏先生齿编贝,那教索米向长安?”


例句

奸声入耳佞入心,侏儒饱饭夷齐饿。 元稹 立部伎

只取侏儒饱,不怜方朔饿。 寒山 诗三百三首

侏儒应共饱,渔父忌偏醒。 杜甫 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韵

侏儒饱笑东方朔,薏苡谗忧马伏波。 白居易 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

《國語辭典》:金粟  拼音:jīn sù
1.灯花。唐。韩愈 咏灯花同侯十一诗:「黄里排金粟,钗头缀玉虫。」
2.相传是维摩诘的前身。参见「维摩诘」条。南朝梁。陆倕〈志法师墓志铭〉:「欲化毗城,金粟降灵。」
3.木犀科「木犀」、「木樨」,即通称「桂花」的别名。参见「木樨」条。
《國語辭典》:脱粟(脫粟)  拼音:tuō sù
仅去除皮壳而未精碾的粗米。即糙米。《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相齐,衣十升之布,食脱粟之食。」
《漢語大詞典》:斗粟
(1).一斗之粟。指少量的粮食。 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诗:“持男易斗粟,掉臂莫肯酬。”宋史·食货志上二:“尺縑斗粟,未闻有所增益。” 明 张居正 《答广中督抚书》:“不用斗粟片甲,而使积年逋寇,皆束手归降。”
(2).据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载, 汉文帝 刘恒 之弟 淮南厉王 刘长 谋反失败,被押解去 蜀郡 严道县 ,在路上绝食而死,民间编了首歌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后以“斗粟”讥兄弟不和或不相容。晋书·王沈等传论:“‘斗粟’兴謡,‘踰里’成咏。”新唐书·吴兢传:“陛下即位四年,一子弄兵被诛,一子以罪謫去,惟 相王 朝夕左右。‘斗粟’之刺,《苍蝇》之诗,不可不察。” 元 戴表元 《喜友堂赋》:“ 周公 管 蔡 ,不免相兵。兄弟之间,圣贤所难。下至 汉文 , 淮南 斗粟。 魏 邸急语, 唐 宫飞鏃。贵极万乘,富兼九州。岂曰无家,兄弟为讐。”参见“ 尺布斗粟 ”。
《國語辭典》:尺布斗粟  拼音:chǐ bù dǒu sù
一尺布,一斗粟。比喻数量极少。语本《史记。卷一一八。淮南王传》:「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后用以比喻兄弟不睦。《隋书。卷四五。文四子传。秦孝王俊传。史臣曰》:「俄属天步方艰,谗人已胜,尺布斗粟,莫肯相容。」也作「斗粟尺布」。
《漢語大詞典》:积粟(積粟)
(1).谓贮存谷物。战国策·秦策四:“无把銚推耨之势,而有积粟之实,此有其实而无其名者也。” 唐 韩愈 《乌氏庙碑铭》:“积粟厉兵,出入耕战。” 宋 范仲淹 《上攻守二策状·议守》:“数年之中,所在积粟,仓廩皆满。” 明 张居正 《辛未会试程策·第二问》:“清句数矣,乏伍犹故也;积粟课矣,空廩犹故也。”
(2).指贮存起来的谷物。韩非子·十过:“城郭不治,仓无积粟,府无储钱,库无甲兵,邑无守具。”史记·李斯列传:“ 斯 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廡之下,不见人犬之忧。”汉书·霍去病传:“至 窴颜山 赵信城 ,得 匈奴 积粟食军。”
分類:贮存谷物
《國語辭典》:菽粟  拼音:shú sù
豆类及谷类。《孟子。尽心上》:「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分類:小米粮食
《漢語大詞典》:一粟
(1).古代长度和重量单位。《淮南子·天文训》:“律之数十二,故十二蔈而当一粟,十二粟而当一寸……其以为量,十二粟而当一分,十二分而当一銖,十二銖而当半两。”
(2).喻物之细微渺小。 宋 欧阳修 《憎蚊诗》:“惟尔於其间,有形纔一粟。” 宋 苏轼 《赤壁赋》:“寄蜉蝣於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儿女英雄传第三回:“但恐太仓一粟,无济于事。”
《漢語大詞典》:刍粟(芻粟)
刍粮。 宋 曾巩 《王中正种谔降官制》:“兵西出则近,而尔等东繇 绥德 回远之路,以疲士马,费芻粟,致功用不集。”明史·杨博传:“时 右衞 围六月,守将 王德 战亡,城中芻粟且尽,士死守无二心。”
《国语辞典》:粟帛  拼音:sù bó
谷粟与布帛。《史记。卷六八。商君传》:「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三国演义》第一一回:「融常使人遗以粟帛;母感融德,故特使慈来救。」
分类:布帛
《漢語大詞典》:挽粟(輓粟)
运送粮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又使天下蜚芻輓粟,起於 黄 、 腄 、 琅邪 负海之郡,转输 北河 ,率三十钟而致一石。” 明 杨慎 《升庵诗话·胡琴婢胜儿》:“ 河 湟 咫尺不能收,輓粟推车徒兀兀。” 康有为 《除夕答从兄沛然秀才时将入京上书》诗之四:“敢道投竿追 郅惲 ,正愁輓粟少 萧何 。”
《漢語大詞典》:转粟(轉粟)
运送谷物。 汉 司马相如 《喻巴蜀檄》:“郡又擅为转粟运输,皆非陛下之意也。” 元 傅若金 《兴安县》诗:“转粟未休 漓水 役,负戈犹发 夜郎 兵。” 清 宋琬 《栈道平歌为贾胶侯尚书作》:“衔枚荷戈戟,转粟穷脂膏。”
分類:运送谷物
《國語辭典》:廪粟(廩粟)  拼音:lǐn sù
1.公家库藏的谷粮。《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于是反国发廪粟以赋众贫,散府馀财以赐孤寡。」
2.公家所供给的饷俸。唐。韩愈〈进学解〉:「月费俸钱,岁糜廪粟。」元。马祖常〈室妇叹〉诗:「咄哉室妇尔何为,卉衣廪粟充冻饥。」
《漢語大詞典》:谷粟(穀粟)
谷类的总称。后汉书·樊準传:“ 準 课督农桑,广施方略,期年间,穀粟丰贱数十倍。”宋史·儒林传六·陈亮:“穀粟、桑麻、丝枲之利,岁耗於一岁;禽兽、鱼鳖、草木之生,日微於一日。”元史·庆童传:“ 脱脱 以太师、右丞相统大兵南征,一切军资、衣甲、器仗、穀粟、薪藁之属,咸取具於 江 浙 , 庆童 规措有方,陆运川输,千里相属,朝廷赖之。”
分類:谷类
《漢語大詞典》:仓粟(倉粟)
仓库中贮藏的米谷。吕氏春秋·士节:“ 晏子 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史记·货殖列传:“ 秦 之败也,豪杰皆争取金玉,而 任氏 独窖仓粟。” 唐 白居易 《南宾郡斋即事寄杨万州》诗:“仓粟餧家人,黄縑裹妻子。”
《漢語大詞典》:侏儒米
见“ 侏儒粟 ”。
《漢語大詞典》:侏儒粟
亦作“ 侏儒米 ”。 语出汉书·东方朔传:“朱儒长三尺餘,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 朔 长九尺餘,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 朔 飢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 长安 米。”后以“侏儒粟”或“侏儒米”借指给对国家贡献甚小的人的俸禄。 宋 陆游 《晓出城东》:“包羞强索侏儒米,豪举何人记少年。” 清 唐孙华 《赠商州丞》诗之二:“终年未饱侏儒粟,昏夜频麾 伯起 金。”
《漢語大詞典》:索米
(1).求取米粮。吕氏春秋·任数:“ 孔子 穷乎 陈 蔡 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 颜回 索米,得而爨之。”
(2).汉书·东方朔传:“臣 朔 飢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 长安 米也。”后因以“索米”称谋生。 唐 李贺 《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之二:“辞家三载今如此,索米王门一事无。” 宋 杨万里 《得小儿寿俊家书》诗:“汝翁在官缘索米,吾儿在家勉经史。”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吏部·内阁中书外补:“劳苦已满考,且索米 长安 ,冀增薄禄餬口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