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出粗  拼音:chū cū
说粗俗、难听的话。《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跟随的人又不少,个个奉承得他好,有些不到之处,口里就出粗,哩嗹啰嗹的骂人。」
《漢語大詞典》:陋易
粗俗简易。 清 周亮工 《〈广金石韵府〉序》:“逮至后世,乐简便而趋陋易,率臆师心,方言俗学之纷纷得以传写篡窃,而不復考意义之源流。”
分類:粗俗简易
《國語辭典》:芜俚(蕪俚)  拼音:wú lǐ
粗俗。《宋史。卷三四四。李之纯传》:「之纯以为芜俚之言,不治,彦先得免。」
分類:芜杂粗俗
《漢語大詞典》:乡佬儿
呆笨、迟钝又粗俗的乡下人。也说“乡下佬儿”
《国语辞典》:怪诞剧(怪诞剧)  拼音:guài dàn jù
从罗马土俗剧及文艺复兴时代义大利街头产生的粗俗喜剧里,衍生出来的现代喜剧。剧中有荒唐的情节、愚昧的行为,藉誇张的手法来嘲讽讥笑人类的愚昧无知。
《国语辞典》:鄙俗不堪  拼音:bǐ sú bù kān
鄙陋、粗俗得令人无法忍受。如:「他写的小说内容越来越鄙俗不堪,令人无法卒睹!」《花月痕》第一五回:「红豆在旁,遂将那日原士规等跌池吐酒,鄙俗不堪的形状,叙了一回。到说得荷生、采秋也都笑了。」
《国语辞典》:鄙言累句  拼音:bǐ yán lěi jù
粗俗的言词,累赘的文句。《宋书。卷五一。宗室传。临川烈武王道规传》:「上好为文章,自谓物莫能及,照悟其旨,为文多鄙言累句,咸谓照才尽,实不然也。」
《国语辞典》:鄙言俚语(鄙言俚语)  拼音:bǐ yán lǐ yǔ
粗俗的地方话,地方性的俗谚。
分类:粗俗俗谚
《国语辞典》:白丁俗客  拼音:bái dīng sú kè
粗俗而没有见识的人。《孤本元明杂剧。庞掠四郡。第一折》:「往来无白丁俗客,谈笑有上士高宾。」
《国语辞典》:村筋俗骨  拼音:cūn jīn sú gǔ
形容人品鄙陋粗俗。《孤本元明杂剧。苏九淫奔。第四折》:「不解他粉黛蛾眉心上事,这才是村筋俗骨下场头。」
《国语辞典》:老底儿(老底儿)  拼音:lǎo dǐ ér
1.内情、底细。《儿女英雄传》第一九回:「再加自己家里的老底儿,人家皆比自己还知道。」也作「老底」、「老底子」。
2.凭恃。如:「他心里有老底儿,所以不害怕。」也作「老底」。
3.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是一种粗俗的讲法。《警世通言。卷三七。万秀娘仇报山亭儿》:「自从老底儿死后,罪过员外收留,养得大。」也作「老底」。
4.谓家世。也作「老根儿」。
5.祖产。如:「他家的老底儿,可多的呢!」
《國語辭典》:不登大雅之堂  拼音:bù dēng dà yǎ zhī táng
大雅之堂,风雅人物聚会的厅堂,借指高雅的境界。「不登大雅之堂」指文艺作品粗俗低劣,不能获得高雅文士的欣赏。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一一九:「晚唐人诗……求新在此,不登大雅之堂正在此。」《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这部评话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一种小说,初名金玉缘。」后泛指一切粗俗、不入流的事物。如:「此人鲁莽粗鄙,不登大雅之堂。」
《國語辭典》:不乾不净(不乾不淨)  拼音:bù gān bù jìng
1.不清洁,肮脏。《红楼梦》第二九回:「张道士道:『手里不乾不净的,怎么拿!用盘子洁净些。』」
2.喜欢顺手牵羊,偷窃微小物件的行为。如:「这个雇员手脚有些不乾不净,所以被老闆开除了。」
3.秽闻、丑事。指男女之间不正常的行为。如:「他们两个经常眉来眼去的,想必有些不乾不净的事情。」
《漢語大詞典》:仓奴(倉奴)
粗俗鄙陋的人。仓,通“ 傖 ”。 唐 卢照邻 《与在朝诸贤书》:“ 方回 尚在, 王羲之 就仓奴而共谈。”
《國語辭典》:巴人下里  拼音:bā rén xià lǐ
俚俗的歌曲。参见「下里巴人」条。南朝梁。简文帝 与湘东王书:「故玉徽金铣,反为拙目所嗤,巴人下里,更合郢中之听。」
《國語辭典》:下里巴人  拼音:xià lǐ bā rén
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通俗歌曲。《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后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多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歧路灯》第一○回:「谭、娄纯正儒者,那得意于下里巴人。」也作「巴人调」、「巴人下里」、「东野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