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太平御览》卷二二七
《魏志》:「帝尝大会殿中,御史簪白笔侧阶而坐。上问左右:『此为何官何主?』左右不对。辛毗曰:『此谓御史。旧时簪笔以奏不法今者直备官,但珥笔耳。』」

例句

满台簪白笔,捧手恋清晖。 张继 送张中丞归使幕(一作韩翃诗)

伊昔簪白笔,幽都逐游魂。 李白 赠宣城赵太守悦

绣衣柱史何昂藏,铁冠白笔横秋霜。 李白 赠潘侍御论钱少阳

来簪御府笔,故泊洞庭船。 杜甫 奉酬寇十侍御锡见寄四韵复寄寇

主人有客簪白笔,玉壶贮水光如一。 卢纶 陈翃郎中北亭送侯钊侍御(一作送刘侍郎)赋得带冰流歌

典故
持紫荷
 
持荷簪笔


《宋书》卷十八〈礼志五〉~59~
古者贵贱皆执笏,其有事则搢之于腰带,所谓搢绅之士者,搢笏而垂绅带也。绅垂三尺。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象。三台五省二品文官簪之。王公侯伯子男卿尹及武官不簪。加内侍位者,乃簪之。手板,则古笏矣。尚书令、仆射、尚书手板头复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笏。朝服肩上有紫生袷囊,缀之朝服外,俗呼曰紫荷。或云汉代以盛奏事,负荷以行,未详也。
《國語辭典》:簪笔(簪筆)  拼音:zān bǐ
一种将毛装在簪头的冠饰。后指将笔插在头上,以备随时记事。《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卬家将军以为安世本持橐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唐。李峤皇帝上礼抚事述怀〉诗:「小臣滥簪笔,无以颂唐风。」
《漢語大詞典》:簪白笔(簪白筆)
古时史官、谏官入朝,或近臣侍从,插笔于帽,以便随时记录、书写。后插白笔,为官员冠饰之一。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簪白笔》:“簪白笔,古珥笔之遗象也。腰带剑、珥笔,示君子有文武之备焉。”宋史·舆服志四:“立笔,古人臣簪笔之遗象。其制削竹为干,裹以緋罗,以黄丝为毫,拓以银缕叶,插於冠后。旧令,文官七品以上朝服者,簪白笔、武官则否,今文武皆簪焉。”
《國語辭典》:簪笔磬折(簪筆磬折)  拼音:zān bǐ qìng zhé
形容礼仪完备且恭敬。《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褚少孙补西门豹传》:「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唐。张守节。正义:「簪笔,谓以毛装簪头,长五寸,插在冠前,谓之为笔,言插笔备礼也。磬折,谓曲体揖之,若石磬之形曲折也。」
《分类字锦》:太史簪笔(太史簪笔)
裴逵 南至日太史登台书云物诗 太史新簪笔,高台纪彩云。
分类:冬至
《國語辭典》:持橐簪笔(持橐簪筆)  拼音:chí tuó zān bǐ
古代帝王大臣有侍从之吏,手提书囊,插笔于头,以备随时咨询或记事。语本《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车骑将军张安世始尝不快上,上欲诛之。卬家将军以为安世本持橐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见谓忠谨,宜全度之。」也作「橐笔」。
《漢語大詞典》:笔簪(筆簪)
犹簪笔。谓掌皇帝起居注的侍臣插笔于耳旁以备随时记事。 宋 赵抃 《过铁山铺寄交代吴龙图》诗:“三院笔簪曾对直, 两川 兵印復交承。”
《漢語大詞典》:从橐(從橐)
亦作“ 从槖 ”。 谓负橐簪笔,以备顾问。亦指文学侍从之臣。语出汉书·赵充国传:“ 安世 ( 张安世 )本持橐簪笔事 孝武帝 数十年。”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橐,契囊也。近臣负橐簪笔,从备顾问,或有所纪也。” 宋 刘克庄 《凤凰阁》词:“浮荣菌蕣,选甚庶官从橐。”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四:“公登从槖,夫人尚无恙。” 元 马祖常 《杂咏》诗之二:“归帆夜宿山前寺,从橐秋辤仗外车。”
《國語辭典》:橐笔(橐筆)  拼音:tuó bǐ
1.手持橐囊,簪笔于头,随时奉命执笔写作。参见「持橐簪笔」条。
2.比喻笔墨生涯。清。康有为《大同书。甲部。人生之苦》:「明以来之文臣不为公侯,必待艰难考试乃得青衿,百人橐笔,仅一登科。」
分類:小吏簪笔
《漢語大詞典》:毦笔(毦筆)
古代文官上朝,簪笔于冠侧,以备书录奏事之用。隋书·礼仪志七:“文官七品已上毦白笔,八品已下及武官,皆不毦笔。” 宋 叶廷圭 海录碎事·臣职:“旧时御史簪白笔,侧陛而坐,以奏不法,今者直备位,但毦笔耳。”
《國語辭典》:白笔(白筆)  拼音:bái bǐ
古代官员随身携带的笔,以备书写笏板。《晋书。卷二五。舆服志》:「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象。……尚书令、仆射、尚书手版头复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曰:『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