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管 → 筦管”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拘制
(1).拘禁;系缚。 汉 焦赣 《易林·讼之巽》:“执囚束缚,拘制於吏。”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詔吏人遭饥乱及为 青 徐 贼所略为奴婢下妻,欲去留者,恣听之。敢拘制不还,以卖人法从事。” 三国 魏 阮籍 《猕猴赋》:“婴徽纆以拘制兮,顾西山而长吟。” 宋 吴淑 江淮异人录·耿先生:“而明於道术,能拘制鬼魅。”
(2).一种伤骨科医疗方法。捆缚身体的某一部位,使它得到固定。《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器具总论》:“以竹片作圈,较膝盖稍大些须,再用竹片四根,以麻綫紧缚圈上,作四足之形,将白布条通缠於竹圈及四足之上。用於膝盖,虽拘制而不致痛苦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手法总论》:“较之以器具从事於拘制者,相去甚远矣。”
(3).犹拘守。《宋书·颜竣传》:“夷狄之欲侵暴,正苦力之不足耳,未尝拘制信义,用輟其谋。”
(4).牵制。 宋 叶适 《纪纲一》:“其所以皆自立於窘匱衰乱之餘不可动摇者,岂非其分人以地,任人以兵,功有所望,罪有所归,截然自用而不相拘制哉?”
(5).管束。《天雨花》第三回:“若不严紧来拘制,怎能上进得成人。”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二月二十三日》:“嗟彼羣黎,岂无知觉,始稍受其驾驭,继乃苦其拘制,所以二十年前羣起叛之,遂迎 义王 入都 罗马 也。”
《國語辭典》:制裁  拼音:zhì cái
1.用法律的力量,对犯错的人加以约束或处分。《资治通鉴。卷二七六。后唐纪五。明宗天成三年》:「及安重诲用事,稍以法制裁之。」
2.法学上的制裁泛指对于违反法律规定者,国家所给予的处罚。例如民法上的剥夺亲权、契约的解除;刑法上的自由刑与生命刑;行政法上的罚锾、撤销营业许可;国际法上的中断外交关系和人员往来等。
《漢語大詞典》:束约(束約)
控制;管束。 明 沈鲸《双珠记·助恶谋奸》:“文册久稽违,特尔紧束约。”
分類:控制管束
《國語辭典》:管理  拼音:guǎn lǐ
1.负责管辖处理某事务。《红楼梦》第一四回:「如今请了西府里琏二奶奶管理内事,倘或他来支取东西,或是说话,我们须要比往日小心些。」
2.泛指如何使一群人能够做到协力合作,达成任务之途径与方法。
《漢語大詞典》:禁饬(禁飭)
管束;整顿。明史·宦官传一·王振:“怒 霸州 知州 张需 禁飭牧马校卒,逮之,并坐 需 举主 王鐸 。” 清 夏燮 中西纪事·猾夏之渐:“地方官若不实心禁飭,或容隐不报,如之三月,奉通檄尽逐其人。”
分類:管束整顿
《漢語大詞典》:拘钤(拘鈐)
拘束;管束。 明 贾仲名 《萧淑兰》第一折:“因无兄嫂,有失拘鈐。”《元典章新集·刑部·禁司狱用刑》:“冬月糊塞窻户,措置煖匣,拘鈐囚粮,不致剋减。”
分類:拘束管束
《漢語大詞典》:管拘
犹管束。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那位对于管拘我侦察我十分负责的大哥,照例一到饭后我出门不久,他也总得到城外河边一趟。”
分類:管束
《漢語大詞典》:禁管
犹管束。红楼梦第二三回:“如今叫禁管你和姐妹们在园里读书。”
分類:管束
《漢語大詞典》:辖制(轄制)
管束。如:他受别人辖制,不得随便行动。
分類:管束
《國語辭典》:辖治(轄治)  拼音:xiá zhì
管辖治理。引申有管束、约束之意。《红楼梦》第二二回:「这些没要紧恶誓、散话、歪话,说给那些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会辖治你的人听去。」
分類:辖治管束
《漢語大詞典》:收维(收維)
喻管束。维,网绳。太平广记卷七三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赵操:“ 操大人 方为国相,今者入京,惧其收维。”
分類:管束
《國語辭典》:禁压(禁壓)  拼音:jìn yā
约束、管束。《荡寇志》第三五回:「你这小贱人,做了个姐姐,不晓得教训兄弟,倒来我面前放肆,小时不禁压,到老没结煞。」
《漢語大詞典》:制节(制節)
(1).制度适宜。管子·霸言:“小国得之也以制节,其失之也以离强。” 尹知章 注:“制度合节,故得。”
(2).节俭克制。孝经·诸侯:“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唐玄宗 注:“费用约俭,谓之制节。”《汉书·哀帝纪》:“制节谨度以防奢淫,为政所先,百王不易之道也。”
(3).调度管束。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兵智·李纲》:“其将帅正长皆素具,故平居恩威足以相服,行阵制节足以相使,若身运臂,臂使指,无不可者。”
《漢語大詞典》:羁管(羈管)
亦作“羇管”。 拘禁管束。宋史·高宗纪四:“丁酉,左朝奉郎 孙覿 坐前知 临安府 贜污,贷死除名, 象州 羈管。” 明 王錂《寻亲记·贿押》:“ 周羽 杀人构祸胎,违条犯法临边界,他妻羈管方正家。”明史·刘基传:“责 基 擅威福,羇管 绍兴 。”
分類:拘禁管束
《國語辭典》:轻松(輕鬆)  拼音:qīng sōng
1.轻快舒适。《儒林外史》第十六回:「他父亲匡太公在房里已听见儿子回来了,登时那病就轻松些。」《文明小史》第三十八回:「且说钱县尊送出教士,顿觉卸下千斤重担,身上轻松了许多。」
2.放松。《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狱中罪人,皆不良之辈,若轻松了他,倘有不测,受累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