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管 → 筦管”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云篪(雲篪)
有云状纹饰的管乐器。 明 何景明 《七述》:“击文鼉,吹云篪。”
《漢語大詞典》:苇钥
古代用芦苇做成的管乐器。
《漢語大詞典》:琐呐(瑣呐)
即唢呐。簧管乐器。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簧考:“簧即歗子,通俗文为哨子,喇叭、琐呐、口琴皆有之。”
《漢語大詞典》:锁呐(鎖呐)
亦作“ 锁哪 ”。 唢呐。管乐器。管身正面有七孔,背面一孔。 明 王磐 《朝天子·咏喇叭》曲:“喇叭,锁哪,曲儿小,腔儿大。” 孙锦标 《通俗常言疏证·什物》《在阁知新录》:“近乐器中有锁呐, 正德 时词曲作唆哪,盖后起之名,故字体随人书也。” 茅盾 《子夜》二:“风吹来外面‘鼓乐手’的锁呐和笛子的声音,也显得异常悲凉。”
《國語辭典》:丝竹管弦(絲竹管絃)  拼音:sī zhú guǎn xián
琴瑟与箫管等。泛指乐器。晋。王羲之 三月三日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群音类选。官腔类。卷一一。窃符记。平原庆寿》:「诵诗人受禄于天,列丝竹管弦,任歌风舞佾传仙膳。」
《漢語大詞典》:缇钥
古代一种管乐器。似笛而短小,赤黄色。亦可用作舞具。
《漢語大詞典》:悬钥
谓停止奏乐。钥,管乐器。
《漢語大詞典》:哑觱栗(啞觱栗)
古代管乐器。 宋 姜夔 《〈凄凉犯〉词序》:“予归行都,以此曲示国工 田正德 ,使以哑觱栗角吹之,其韵极美。” 夏承焘 笺校引 童斐 《中乐寻原》上:“觱栗今讹为喇叭,盖误倒其名,而侈口呼之也。(节)哑觱栗即今头管。”
分類:管乐器
《国语辞典》:木管乐器(木管乐器)  拼音:mù guǎn yuè qì
木制管乐器的总称。为英语woodwind的意译。可分为无簧的笛类乐器,如短笛、长笛、木笛等,以及有簧管类乐器,如单簧管、双簧管、萨氏管等。
《国语辞典》:连营画角(连营画角)  拼音:lián yíng huà jué
画角,古管乐器名,军中用以警戒、振奋、传令、指挥之物。「连营画角」比喻驻军众多。宋。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词:「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国语辞典》:铜管乐器(铜管乐器)  拼音:tóng guǎn yuè qì
泛称铜制的管乐器,用嘴吹奏。包括短号、小号、法国号(圆号)、长号(伸缩号)、低音号(大号)等各种喇叭或号。
《国语辞典》:筒钦(筒钦)  拼音:tǒng qīn
乐器名,吹管乐器。属藏族、蒙古族吹奏的乐器。古代用于军乐,约在西元十世纪,就已使用于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区古格王国的宫廷乐队。铜制,筒身分上、下两节,上细下粗,上端吹口呈杯状,下端呈喇叭状。吹奏时,将号筒扛于一人肩上,另一人手扶筒的上部吹奏。音量宏大,发音粗犷、低沉。多用于喇嘛寺院佛事、仪式乐队。也称为「大铜角」、「铜冬」、「铜洞」。
《国语辞典》:管色谱(管色谱)  拼音:guǎn sè pǔ
中国传统记谱法。由管乐器的指法记号演变而来,常见以上、尺、工、凡、六、五、乙,依次记写七声。也称为「笛色谱」、「工尺谱」。
《国语辞典》:觱达(觱达)  拼音:bì dá
乐器名,吹管乐器。流行于海南黎族的乐器,由两根如箸的细竹管并排组成。长约二十至三十公分,原有二至四个按音孔,经改革成为前七后一,音域较传统更广,音色更显清亮。也作「筚达」。
《国语辞典》:梆笛  拼音:bāng dí
乐器名,吹管乐器。竹制,横吹,一个吹孔,一个膜孔,六个按音孔,一般为G调笛。笛身较曲笛细且短小,音比曲笛高四度。音色高亢、清脆、明亮有力,著重于舌上技巧的运用,常用于北方的梆子戏中。今用于独奏与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