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管 → 筦管”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缇籥(緹籥)
古代一种管乐器。似笛而短小,赤黄色。亦可用作舞具。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六·唐蜡百神乐章:“緹籥功序,玄英晚候。” 唐 魏徵 《五郊乐章·舒和》:“璿仪气爽惊緹籥,玉吕灰飞含素商。”
《漢語大詞典》:龙歌(龍歌)
管乐器的吹奏声。 唐 李德裕 《寒食日三殿侍宴奉进》诗:“宛转龙歌节,参差燕羽高。” 前蜀 贯休 《上卢使君》诗:“楼臺千万户,锦绣龙歌沸。”
《漢語大詞典》:笙篪
笙和篪,均古管乐器。篪,竹制,单管横吹。管子·轻重丁:“齐鐘鼓之声,吹笙篪。”
《国语辞典》:品弄  拼音:pǐn nòng
吹奏管乐器。《喻世明言。卷一五。史弘肇龙虎君臣会》:「这王英以纤纤春笋柔荑,捧著一管金丝龙笛,当筵品弄一曲。」
《國語辭典》:头管(頭管)  拼音:tóu guǎn
指在音乐合奏群中领头吹奏的管乐器。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二。觱篥》:「出于胡中,其声悲,本名悲栗,……今胡部在管音前,故世亦云头管。」
《國語辭典》:笛子  拼音:dí zi
乐器名,吹管乐器,横吹。现今的笛子多为开八孔,最左边的是吹孔,其次是膜孔,之下有六个按音孔。所吹奏的音调范围极广,除伴奏外,尚可独奏。笛子的形制大小不一,最常用的有梆笛、曲笛两种。现有木、竹、金属、塑胶等不同材质。
《漢語大詞典》:众管(衆管)
各种管乐器。 晋 戴凯之 竹谱:“又有族类,爰挺 嶧 阳,悬根百仞,竦榦风生;簫笙之选,有声四方,质清气亮,众管莫伉。”宋史·乐志四:“今如尔雅所载,製造太、正、少三等,用为乐本,设於众管之前。”
分類:管乐器
《漢語大詞典》:军笳(軍笳)
古代塞北军用的管乐器。 茅盾 《卖豆腐的哨子》:“也不是它那类乎军笳、然而已颇小规模的悲壮的颤音,使我联想到另一方面的烟云似的过去。” 冯至 《海滨》诗:“那边是悲切的军笳,树林蝉声像火焰;波浪把一座太阳,闪化作星光万点。”
《國語辭典》:吹奏  拼音:chuī zòu
吹奏笙、箫等管乐器。泛指演奏音乐。
《國語辭典》:唢呐(嗩吶)  拼音:suǒ nà
乐器名,吹管乐器。古觱篥之属,本回族乐器,原名「苏尔奈」。以木管为身,由细渐粗,上开八孔。木管上端为一细铜管,细铜管前端可套以芦苇制哨子。木管下端承接一个铜质的喇叭口。音色高亢宏亮。今常见于北管、客家八音。现代国乐合奏与独奏,常分为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等不同调性唢呐。
《国语辞典》:巴乌(巴乌)  拼音:bā wū
乐器名,吹管乐器。流行于云南一带少数民族。管身为竹制或木制,共有八个按音孔,前七后一。一端侧面开吹孔,内装有铜质簧片,演奏时横吹。音色柔美,常用于独奏、合奏、舞蹈和叙事歌等说唱伴奏。彝族红河区流行直吹巴乌及双管巴乌两种。
《漢語大詞典》:云管(雲管)
有云状纹饰的管乐器。 唐 宋之问 《奉和幸神皋亭应制》:“霜戈凝晓日,云管发阳春。” 宋 杨亿 《咸平六年二月十八日扈从宸游》诗:“云管飘梅吹,蜺旌错鸟章。”
《漢語大詞典》:悲栗
亦作“ 悲篥 ”。亦作“ 悲慄 ”。簧管乐器名。即觱篥。以竹为管,以芦为管口的哨子。其声悲,故名。本 龟兹国 乐。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觱篥:“觱篥者,本 龟兹国 乐也,亦曰悲栗,有类於笳。”旧唐书·音乐志二:“篳篥,本名悲篥,出於胡中,其声悲。亦云胡人吹之以惊中国马云。” 明 徐应秋 玉芝堂谈荟卷二八:“悲慄,篳篥,本名悲篥……一名葭管,以芦为首,竹为管,居巢笙也。”参见“ 觱篥 ”。
《國語辭典》:觱篥  拼音:bì lì
乐器名,吹管乐器。胡人吹奏的一种木管乐器。以竹为管,以芦为首,全长七寸,状似胡笳而九孔,其声甚悲。也称为「悲栗」、「悲篥」、「悲慄」、「筚篥」、「觱栗」、「笳管」。
《漢語大詞典》:和木
和,小笙,管乐器;木,柷、敔之类的打击乐器。借指高雅的音乐。 唐 薛存诚 《闻击壤》诗:“簣桴均下调,和木等南薰。”
《国语辞典》:拍鼓  拼音:pāi gǔ
乐器名。一种北管乐器。形状圆而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