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管 → 筦管”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排箫(排簫)  拼音:pái xiāo
乐器名,吹管乐器。竹制的编管乐器。古代记载大箫有二十三管或二十四管,小者有十六管。目前考古出土最早的实物为湖北省随县的曾侯乙墓排箫,竹制,有十三管。排箫之名为宋元时期才出现,今日使用的排箫乐徽为清代样式。
《国语辞典》:丝竹乐(丝竹乐)  拼音:sī zhú yuè
组合丝弦乐器和箫管乐器所共同演奏的曲子。
《國語辭典》:管弦乐(管弦樂)  拼音:guǎn xián yuè
集合多种管弦乐器共同演奏的合奏曲。也作「管弦乐」。
《漢語大詞典》:瓢笙
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簧管乐器。笙斗以瓠瓢做成。新唐书·南诏传:“吹瓢笙,笙四管,酒至客前,以笙推盏劝釂。”宋史·蛮夷传四·西南诸夷:“上因令作本国歌舞,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
《漢語大詞典》:笙籥
笙和籥。籥,古管乐器。吹籥形似笛而短小,三孔;舞籥长而六孔,可执作舞具。宋书·乐志二:“笙籥既列,牺象既盈。” 南朝 宋 何承天 《重答颜永嘉书》:“金石发华,笙籥协节。”
《漢語大詞典》:文籥
古管乐器。 唐 刘允济 《经庐岳回望江州想洛川有作》诗:“风云动翰林,宫徵调文籥。”
《国语辞典》:喉管  拼音:hóu guǎn
乐器名,吹管乐器。直吹。广东特有的乐器之一。竹制,管口上端置一芦苇制哨子,管身开七个按音孔。分短管和长管两种。短管声音高亢嘹亮;长管音色浑厚粗壮。现代的喉管或在管的下端加一喇叭形口,类似唢呐。
《国语辞典》:簸逻(簸逻)  拼音:bǒ luó
乐器名,吹管乐器。流行于北魏时代的唇簧气鸣乐器。元。王逢〈古从军行〉七首之三:「大旗萧萧寒,长槊列万夫,令下簸逻鸣,铁骑分四驱。」也称为「大角」、「簸逻回」、「拔逻回」。
《国语辞典》:皮皮  拼音:pí pí
乐器名,吹管乐器。流行于维吾尔族,管身用芦苇制作,上端由两块木片将苇管压扁,与管身成十字形,再将吹嘴修制成簧片,管身正面开八个方形按音孔,流行于新疆南部的和阗、麦盖提地区,音色沉厚优美。
《漢語大詞典》:管韵(管韻)
箫笛等管乐器的声音。 南朝 陈后主 《上巳玄圃宣猷堂禊饮同共八韵》:“鶯喧杂管韵,鐘响带风生。”
《漢語大詞典》:管响(管響)
管乐器的声音。 南朝 陈后主 《祓禊泛舟春日玄图各赋七韵》:“野鶯添管响,深岫接鐃音。”
《漢語大詞典》:扪钥
钥,古代管乐器。寓言故事,有个生来就眼睛瞎的人,不知道太阳的样子。有人告诉他太阳光像蜡烛,他摸了摸蜡烛,后来摸到钥,也以为是太阳。见宋苏轼《日喻》。后以"扪钥"喻瞎说一气。
《漢語大詞典》:籁竽(籟竽)
谓箫与竽,用竹制的管乐器。 明 徐渭 《避暑豁然堂大雨》诗:“松篁作籟竽,萧颯爽神志。”
分類:管乐器
《漢語大詞典》:金龠(金籥)
(1).镶金的管乐器。 南朝 宋明帝 《宣德凯容乐》诗:“玉颂鏤德,金籥传徽。”
(2).金钥匙。 清 黄鷟来 《题洪秋士游黄山图》诗:“灵洞秘金籥,造化藏神奇。”
(3).道教指舌。
《漢語大詞典》:文钥
古管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