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06,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晋秩
七等
下卒
章绂
出等
采服
人列
勋级
头等
九旗
品制
职级
等杀
阶品
辨治
《漢語大詞典》:晋秩(晉秩)
进升官职或等级。清史稿·太宗纪二:“癸丑,论克 锦州 、 松山 、 杏山 、 塔山 诸将功,晋秩有差。”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公( 赵仁圃 )以 长垣 令有政声,受知 世宗 ,晋秩卿贰。”
《漢語大詞典》:七等
(1).特指 公羊 家所谓 孔子 作春秋寓褒贬的七个等级,即州、国、氏、人、名、字、子。《公羊传·隐公》 唐 徐彦 题疏:“未审五始、六辅、二类、七等之义如何?答曰:案《文謚例》下文云……七等者,州、国、氏、人、名、字、子是也。” 清 俞樾 群经平议·春秋公羊传“曷为褒之”:“今按 公羊 家有七等之説,州不若国,国不若氏,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字不若子。”
(2).泛指七个等级。宋史·宁宗纪四:“壬辰,申严试法官七等之制。”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禽戏:“余在 杭州 日,尝见一弄百禽者,蓄龟七枚,大小凡七等,置龟几上,击鼓以使之。”
《漢語大詞典》:下卒
(1).战斗力弱的士卒。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八阵》:“敌强以治,先其下卒以诱之。”
(2).等级低的士卒。 唐 韩愈 《与鄂州柳中丞书》:“陈师鞠旅,亲与为辛苦,慷慨感激,同食下卒。” 清 魏源 《筹海篇三·议战》:“每出兵以银二十圆安家,上卒月餉银十圆,下卒餉银六圆,赡之厚故迁之精,练之勤故御之整。”
《漢語大詞典》:章绂(章紱)
标志官品等级的彩色绶带等饰物。亦借指官爵。 唐 杜甫 《客堂》诗:“居然綰章紱,受性本幽独。” 仇兆鳌 注:“章紱,谓所服緋鱼。”旧唐书·张九龄传:“清流高品,未沐殊恩;胥吏末班,先加章紱。” 宋 王辟之 《渑水燕谈录·歌咏》:“ 并 土儿童君再见, 会稽 章紱我偏荣。” 明 宋濂 《章氏三子制字说》:“其章紱之蝉联,勋业之煇煌,溢於史册而播於士大夫之口者,先后相属也。”
《漢語大詞典》:出等
超出一般等级。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出等真跡法书。两 汉 、 三国 、二 王 、六朝、 隋 、 唐 君臣墨跡。”
《漢語大詞典》:采服
(1).古代按等级区分的有彩色纹饰的衣服。国语·楚语下:“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
(2).泛指色彩华美的衣服。 唐 权德舆 《送崔端公入京觐省》诗:“带月轻帆疾,迎霜采服新。”
古代“九服”之一。周礼·夏官·职方氏:“其(男服)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参见“ 九服 ”。
《國語辭典》:九服  拼音:jiǔ fú
1.古代王畿以外的地域,每五百里划为一区,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九等,有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及藩服,称为「九服」。见《周礼。夏官。职方氏》。
2.泛指全国各地。《文选。刘琨。劝进表》:「自京畿陨丧,九服崩离,天下嚣然,无所归怀。」
3.古代天子的九种吉服,有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韦弁服、皮弁服、冠弁服。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卷九。制度》。
《漢語大詞典》:人列
人的等级序列。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关于周代社会的商讨》:“在 春秋 末年生产奴隶因生产的发展而起了分化并提高了地位,而家内奴隶则降在人列的最下等去了,如此而已。”
分類:等级序列
《國語辭典》:勋级(勛級)  拼音:xūn jí
功勋的等级。《周书。卷四八。萧察传》:「其戎章勋级,则又兼用柱国等官。」《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一》:「司勋郎中一人,员外郎二人,掌官吏勋级。」
分類:功勋等级
《國語辭典》:头等(頭等)  拼音:tóu děng
第一等、最好的。《儒林外史》第五二回:「你方才踢马的腿劲也算是头等了,你敢在凤四哥的肾囊上踢一下,我就服你是真名公。」《红楼梦》第二七回:「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
《漢語大詞典》:九旗(九旂)
以不同徽号表示不同等级和用途的常、旂、旜、物、旗、旟、旐、旞、旌等九种旗帜。周礼·春官·司常:“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属以待国事。日月为常,交龙为旂,通帛为旜,杂帛为物,熊虎为旗,鸟隼为旟,龟蛇为旐,全羽为旞,析羽为旌。” 晋 潘岳 《藉田赋》:“玉輅鸣鸞,九旗扬旆。” 唐 张荐 《唐享文太子庙乐章·送神》:“三献具举,九旗将旋。”
九旂:指各式军旗。 南朝 梁元帝 《次建业诏》:“先次 建业 ,行实京师,然后六军遄征,九旂扬斾。”参见“ 九旗 ”。
《漢語大詞典》:品制
等级规定。后汉书·何敞传:“明君赐賚,宜有品制。” 三国 魏 曹植 《少昊赞》:“农正 扈氏 ,各有品制。”
《国语辞典》:职级(职级)  拼音:zhí jí
1.职系内职位工作程度的区分。
2.依工作的性质、责任轻重和所需资格条件所划分的职位等级。
《漢語大詞典》:等杀(等殺)
(1).等差。 唐 张九龄 《对嗣鲁王道坚所举道侔伊吕科》:“使官有位次,资有等杀,才苟不侔,时所勿取。” 宋 苏舜钦 《东京宝相禅院新建大悲殿记》:“宫室服用必有度,上下等杀各安其分限,而无流暴之患,此 三代 之所以为盛也。”明史·湖广土司传·施州:“兵部以闻,帝以驭蛮当顺其情,所授诸司,宜有等杀。” 清 恽敬 《顾命辨下》:“自一身上推之於父於祖於曾高祖,下推之於子於孙於曾孙於元孙,其旁推之也,视所出为等杀,於是乎有亲亲之义。”
(2).谓降低等级。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 吕璹 ﹞因以文讼於庙,引盗宗庙酒食律罪当黥,而将军人臣,宜处以等杀,则盗食供果盖不当死。”
《漢語大詞典》:阶品(階品)
官吏的等级品位。后汉书·丁鸿传:“ 鸿 与司空 刘方 上言:‘凡口率之科,宜有阶品,蛮夷错杂,不得为数。’”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封建》:“内外羣官,选自朝廷,擢士庶以任之,澄水镜以鉴之。年劳优其阶品,考绩明其黜陟。” 宋 曾巩 《责御史制》:“夫身任纪纲之司,而抵冒若此,虽朕欲贷汝,而知公议何?斥守偏州,尚仍阶品,往新厥志,庶盖前愆。”
《漢語大詞典》:辨治
(1).谓区分等级而治之。荀子·成相:“辨治上下,贵贱有等明君臣。”
(2).辨别治绩,考察治绩。史记·滑稽列传:“传曰:‘ 子产 治 郑 ,民不能欺; 子贱 治 单父 ,民不忍欺; 西门豹 治 鄴 ,民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辨治者当能别之。”
能成功地治理。汉书·张敞传:“审如掾言, 武 必辨治 梁 矣。” 宋 王安石 《兵部员外郎马君墓志铭》:“及出仕,所至号为辨治。”一本作“ 办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