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笳鼓
笳声与鼓声。借指军乐。南史·曹景宗传:“时韵已尽,唯餘竞病二字。 景宗 便操笔,斯须而成,其辞曰:‘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 霍去病 ?’帝叹不已。” 唐 韩愈 《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之一:“秋天笳鼓歇,松柏遍山鸣。” 宋 苏轼 《西山戏题武昌王居士》诗:“篙竿击舸菰茭隔,笳鼓过军鸣狗惊。” 明 沈采《千金记·囊沙》:“笳鼓震天鸣,旌旗耀日明。”
《國語辭典》:胡笳  拼音:hú jiā
乐器名,吹管乐器。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是汉、魏鼓吹乐中的主要乐器。因最初为胡人捲芦叶吹之以作乐,故称为「胡笳」。
《國語辭典》:悲笳  拼音:bēi jiā
悲凉的笳声。笳为古代军中所吹的乐器,声音悲壮,故称为「悲笳」。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清风夜起,悲笳微吟。」唐。杜甫后出塞〉诗:「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漢語大詞典》:鸣笳(鳴笳)
(1).笳笛。古管乐器名。 汉 时流行于 西域 一带少数民族地区,初卷芦叶为之,后改用竹。六韬·军略:“击雷鼓,振鼙、鐸,吹鸣笳。”
(2).吹奏笳笛。古代贵官出行,前导鸣笳以启路。亦作进军之号。 三国 魏 曹丕 《与梁朝歌令吴质书》:“从者鸣笳以启路,文学托乘於后车。” 宋 王安石 《晏元献挽辞》之一:“萧瑟城南路,鸣笳上九原。”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孝感之战:“其垒外松棚下,餘贼方瞭望,余骤发矢伤数人,贼错愕间, 江西 兵展旗鸣笳以进。”
《國語辭典》:笳声(笳聲)  拼音:jiā shēng
胡笳的声音。明。陆世廉《西台记》第一出:「浪说野谋能补国,笳声已彻岭头云。」
《骈字类编》:暮笳
唐 崔橹 春晚岳阳言怀二首 其一 独倚阑干意难写,暮笳呜咽调孤城。
唐 殷尧藩 夜酌溪楼 楼居溪上凉生早,坐对城头起暮笳。
《漢語大詞典》:清笳
谓凄清的胡笳声。 南朝 齐 谢朓 《随王鼓吹曲》之七:“寥戾清笳转,萧条边马烦。” 唐 杜甫 《洛阳》诗:“清笳去宫闕,翠盖出关山。” 清 马銮 《文姬》诗:“月下清笳欲别难,归来又促嫁衣看。”《花月痕》第五回:“寒角清笳,月冷 胭脂山 下。”
《漢語大詞典》:哀笳
悲凉的胡笳声。 北周 庾信 《奉报赵王出师在道赐诗》:“哀笳关塞曲,嘶马别离声。” 明 顾有孝 《感兴》诗:“哀笳不与魂俱断,清漏偏将恨此长。”
《漢語大詞典》:鼓笳
鼓和笳。两种乐器,为出行时的仪仗。 元 虞集 《城东观杏花》诗:“絶胜 羊傅 襄阳 道,归骑西风拥鼓笳。”
《漢語大詞典》:边笳(邊笳)
亦作“ 边加 ”。 即胡笳。我国古代北方边地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笛子。 南朝 宋 鲍照 《王昭君》诗:“霜鞞旦夕惊,边笳中夜咽。” 唐 马戴 《边馆逢贺秀才》诗:“不堪吟断边笳晓,叶落东西客又分。” 明 梁辰鱼 《红线女》第二折:“牧马边笳,刁斗军中夜。”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四:“綺阁低迷空昔梦,边加凄切咽新愁。”
《漢語大詞典》:金笳
金笳的美称。古代北方民族常用的一种管乐器。 唐 武元衡 《汴和闻笳》诗:“何处金笳月里悲,悠悠边客梦先知。”
《漢語大詞典》:笳箫(笳簫)
犹笳管。 唐 杜甫 《哭韦大夫之晋》诗:“綺楼关树顶,飞旐泛堂前。帟幕旋风燕,笳簫咽暮蝉。” 唐 李益 《五城道中》诗:“笳簫 汉 思繁,旌旗边色故。”
《漢語大詞典》:箫笳(簫笳)
管乐器名。笳即胡笳。 三国 魏 曹植 《与吴季重书》:“若夫觴酌凌波於前,簫笳发音於后。” 唐 卢纶 《送张郎中还蜀歌》:“须臾醉起簫笳发,空见红旌入白云。” 宋 苏舜钦 《游南内九龙宫》诗:“簫笳迭终日,旌仗展无穷。”
《骈字类编》:寒笳
唐 刘长卿 送裴使君赴荆南充行军司马 故节辞江郡,寒笳发渚宫。
唐 方干 赠功成将 深雪移军夜,寒笳出塞情。
唐 皎然 同袁高使君送李判官使回 驰阳照古堞,遥思凝寒笳。
《韵府拾遗 麻韵》:刘长卿送裴使君赴荆南诗故节辞江郡寒笳发渚宫
《漢語大詞典》:霜笳
霜天笳声。 唐 李乂 《陪幸韦嗣立山庄应制》诗:“云罕明丹谷,霜笳彻紫虚。” 宋 陆游 《舟中夜赋》诗:“城上霜笳入霄汉,烟中渔火耿汀洲。” 明 何景明 《九日夜过刘以正别士奇》诗:“霜笳沉海月,风鴈起 滹河 。”
分類:霜天笳声